第二百一十二章 言外之意(2/2)
文一沾道,“此文为周太师之子所作,周太师之文采远胜于臣,臣又如何敢评此文作呢?”
安懋笑了一下,不置可否道,“既如此,便不评文辞,只阅其文义罢。”
安懋的话说到了这里,文一沾也不好再推辞,他应了一声,复坐下了身来。
文一沾刚翻开文章,就是一怔,随即细细读完,抬眼看向安懋道,“果然好文。”
安懋道,“好在哪里?”
文一沾道,“词句简练,赋义精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安懋笑道,“文卿方才还说,断不敢评此文文辞。”
文一沾低眉道,“是,只是臣于地方‘科买’一事上一无所知,因此,臣亦不敢评其文义。”
安懋笑了笑,道,“看来,朕是召错了人了。”
文一沾心下一惊,就听安懋继续道,“不过赏文而已,文卿却不知为何,似乎多有顾念,甚至敷衍于朕?”
文一沾立刻又站起了身来,“不敢。”
安懋看了文一沾一会儿,又微笑道,“文卿且坐下罢。”
文一沾抬眼觑了安懋一下,慢慢坐下了。
安懋道,“既然文卿已评了‘不敢评’的文辞,不如就再谈一谈‘能评’的文义罢。”
文一沾抿了抿唇,复打开手上的文章,看了看,道,“臣以为,此文借典议论的一节最为精妙。”他顿了顿,见安懋没有打断的意思,继续道,“‘昔汉文帝惜十家之产,罢露台而不作,今诸州所科材料,何啻十家之产’……”
安懋接口道,“……‘外以希旨求知,内以营私规利,因此赏之,则营造之端卒无穷已,国财必竭,民力必殚’,”他抬眼看向文一沾,“此一节,除了精妙,文卿可还有其他议论?”
文一沾的喉结动了一下,却不作声。
安懋盯了文一沾片刻,忽而叹了口气,“文卿不敢议论,全因地方‘科买’之策是昔年朕为宰执时提出的,因此,文卿才能议却推作不知,想议却寻典谏之,如此辛苦,却为掩朕昔日之过,朕心甚愧。”
这回文一沾没有立刻站起来,他握了握手上的文章,缓缓开口道,“事轻从宜,事急从权,昔年边事安稳,‘科买’多为修缮宫陵,故而圣上‘轻’之以待;如今边事乍起,奸吏横生,旧时‘科买’之策自须更伸,故今日圣上以‘权’而变,臣感愧圣意,因而不敢随意作答。”
安懋又看向了文一沾,“事从权宜,妙矣。”
文一沾这才站了起来,倾了倾身,不卑不亢道,“是周公子的文章作得好。”
安懋笑道,“不如文卿。”
文一沾一怔,随即行礼道,“圣上谬赞了。”
安懋又笑了一下,转而道,“朕听说,这周胤微颇为仰慕文卿之才,此文便是仿照文卿惯用的文辞作的呢。”
文一沾不动声色道,“臣万不敢承此盛赞。”
安懋笑道,“文卿虽说‘不敢’,朕却不认‘不敢’。”他道,“这样罢,文卿亦以地方‘科买’为题,作了文章上来,让朕比一比,看文卿究竟承不承得此份‘盛赞’?”
文一沾微微一凛,会意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