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叶公使齐(2/2)
——————
1“居马而治”
陆贾时时在高帝面前称道《诗经》、《尚书》,高帝斥骂他说:“老子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哪里用得着《诗经》、《尚书》?”
陆贾反驳道:“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况且商朝汤王、周朝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取天下,顺势怀柔守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
当年吴王夫差、智伯瑶、秦始皇,也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遭致灭亡。假使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推行仁义,效法先圣,陛下今天怎能拥有天下!”
高帝露出惭愧面容,说:“请你试为我写出秦国之所以失去天下,我之所以得到天下及古代国家成败的道理。”
陆贾于是大略阐述了国家存亡的征兆,共写成十二篇。
每奏上一篇,高帝都称赞叫好,左右随从也齐呼万岁。
该书被称为《新语》。
《资治通鉴》: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
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2“叶公使齐”
孔子说:“世界上有两类行为准则,人人必须遵守:第一类是由自然决定的,第二类是由社会决定的。
为人子的敬爱父母,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的,这是因为恋亲情结深藏在心,谁也解不脱的;为人臣的侍候君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的,这是因为走到哪里都有君王,天地间是无处可逃的。
这两类行为准则是不可违抗的。
为人子的敬爱父母,不论自己从事怎样的职业,高也好,低也好,都应该尽心做到纯孝;为人臣的侍候君王,不论自己领受怎样的任务,重也好,轻也好,都应该尽力做到纯忠。
忠臣孝子之外,还有那些特别注重内心修养的人,超脱了世俗的荣辱观念,但也顺从前面说的两类行为准则,尽心尽力做到忠孝,心中明白这是莫可奈何的事。他们这样做了,便是道德境界极高的人了。
为人臣,为人子,都是不得已的,由不得人选择。
所以,尽忠尽孝,应该不顾自身安危,哪能贪生怕死。
先生出使齐国,我认为应该去。”
《庄子》: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是之谓大戒。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夫子其行可矣!”
3孔子又说:“不过我还是把我所听到的道理再告诉你:凡是与邻近国家交往,一定要用诚信让相互之间和顺亲近,而与远方国家交往,则必定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
国家间交往的语言总得有人相互传递,而传递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辞,乃是天下最困难的事。
两国国君喜悦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
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度也就值得怀疑,一旦国君产生了怀疑,那么负责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
所以古代格言说:‘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庄子》: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