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北京,我来了(2/2)
虽然是早晨,可是,当彭禹他们赶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不少人已经在那里漫游散步了;一些老外和打扮明显和内地人不同的黑头发黑眼睛的人们,手里拿着照相机,不停地向四面八方的目标拍人拍景和拍物。矗立在广场的国旗虽然早就有了,可是在升旗和降旗方面,还没有实施大型化和完全正规化;就连升旗台,还是过去那种老旧模样,没有经过特别的改造呢!通过脑袋上的人体智能芯片,彭禹明白了升国旗仪式的变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由北京公安纠察总队负责。
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胡其俊负责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他每天早上带着国旗到广场升起来,晚上再降下带回。
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由卫戍部队的两名战士担负升国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和守卫国旗的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
1991年初,“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并从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国旗护卫队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负责每天升降国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武警军乐团在现场演奏国歌。
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
一切物是人非,百废待兴。
站在高高飘扬的鲜艳国旗下,看着身边不断走过的人们,彭禹的心里豪情顿生,真想放开嗓子大喊一声:北京,我来了!
说明:任何一本书,都有高-潮和低潮,都有过渡和主题内容,本书也不列外。下面,又一个高-潮马上就要来临了,彭禹要和他人pk,胜与负,请各位看官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