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皆大欢喜(2/2)
见许攸如此不要脸,曹操身后的谋士是终于走了出来“在下不知袁盟主,可为玄甫先生那一条大任?是足军还是足粮了?亦或者敢战善战了?”走出之人虽一脸病态,但双眼却炯炯有神,被其视者皆感其有深谋。
此人正是真正被《三国演义》忽略的一个三国牛人,戏志才。
他是曹操身边最神秘的一位谋士,曹操曾长跪请教他兵家之事,他死后郭嘉成了他的接班人,可是到曹丕称帝之时还在赞叹,没有这个人,他的皇帝都当不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三国演义里竟然没有。
在正史上来说,戏志才刚投靠曹操时就被委任为谋士,由于早死,荀彧又推荐了郭嘉、但曹操对戏志才的确是非常看重的。在《三国志》中对他的描写不过数语。戏志才,表字不详(一说戏志才名忠,字志才),东汉颍川郡人,由荀彧推荐出山辅助曹操,成为曹操的谋士,为人多谋略,曹操十分器重他。关于他的名字:从汉末三国士族的交际原则来看,荀彧与其深交,由此推断他很可能是寒门士子,因为士族是不屑与贫民相交的。另因两个字的名在当时属贱名,一般情况只有贱民才会用两个字的名,所以很可能其名不详,而“志才”是其字。
戏志才,颖川人士,精通兵法,深有算略,智虑千里。初事曹操于洛阳,深相结纳。时相国董卓待太祖厚,操欲观卓为人,问于志才,志才曰:“卓性贪残不仁,必死于鼠辈之手,不足道也,不与图之,以成大事,则名重于天下。”操遂与志才去卓,欲返乡起事,行过中牟,操为县令所获,即下狱,志才曰:“公见县令,慷慨陈词,晓以大义,必无害。”当晚,县令果私见操,操以大义见责,县令愧服,遂释操,并释志才。
操与志才夜行,过世交吕氏之门,操欲投宿,志才知操性强厉多疑,恐祸吕氏,劝操宿于他处,操不听,遂宿于吕家,是夜,操闻刀剑之声,疑吕氏害己,屠其家,与志才出奔,另宿于旅人之家。是夜,志才思曰:”孟德中怀虎狼之心,残刻少恩,用人时轻为人屈,不用亦轻弃人。若其得志,天下皆为鱼肉矣!“遂不辞而去,操醒来不见志才,如失手臂。这个故事被《三国演义》写给了陈宫,由此便可看出戏志才是对与曹操的重要性。
如今虽然历史变了,但戏志才仍然拜了曹操为主公,但其为人低调,所以不被天下所闻。
眼见着场面又将失控,袁绍也是急于得这盟主之位,便直接站出来道“不过些许军械,袁某稍后便将吕中郎所欠补足。”
眼看这无休止的争论又要开始了,吕恒赶紧跳出来道“既如此不知本初兄可否为诸侯计?”
这时候,刘备等一干中立之人,顿时也跳出来要好处,袁绍见这些要求并不是太过分,便一一应允了。随后众人对着袁绍道“多谢袁盟主好意,袁盟主不愧是四世三公之后。在下认为袁盟主当为盟主。”见吕恒都应了袁绍为盟主,刘备等一干中立之人当然乐意,毕竟白的的便宜谁不要,别人做这盟主,还不知道能不能得这些好处。而袁绍作为四世三公,他既然应了当然不会悔改了。
好不容易有了盟主,其后诸侯便着手准备盟主的的仪式。而得了便宜的一干人,当然也乐的配合。
第三日,袁绍便正式做了这盟主一位。为了妥协其他势力,诸侯又在其中推举了二位副盟主。一为曹操,一为刘表。而吕恒也被联军推举做了一联军军师一职,当然这职位是曹操临时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