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天文观测(1/2)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1 克。
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 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核的表面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尘埃、氨和岩石混杂而成。
一般彗星是由彗头和彗尾两大部分组成。彗头又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后来自 1920 年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对彗星近距离的探测,又发现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彗云”或“氢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彗头实际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认为是固体,由石块、铁、尘埃及氨、甲烷、冰块组成。彗核直径很小,有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彗发: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氢、羟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钠等,还发现有比较复杂的氰化氢(h)和甲基氰(ch)等化合物。这些气体以平均 1~3 千米/秒的速度从中心向外流出。
彗云:在彗发外由氢原子组成的云,人们又称为氢云。直径可达 100万~1000 万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没有彗云。
根据彗头的形状和组成特点,可分为“无发彗头”、球茎形彗头、锚状彗头等等。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 3 亿公里(2 个天文单位)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当彗星过近日点(即彗星走到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后远离太阳时,彗尾又逐渐变小,直至没有。彗尾的方向一般总是背着太阳延伸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是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远走时,彗尾又成为前导。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彗尾的长度、宽度也有很大差别,一般彗尾长在 1000 万至 1.5 亿千米之间,有的长得让人吃惊,可以横过半个天空,如 18421彗星的彗尾长达 3.2 亿千米,可以从太阳伸到火星轨道。一般彗尾宽在 6000~8000 千米之间,最宽达 2400 万千米,最窄只有 2000 千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