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惩张浦睚眦必为报,笼贤才君臣思对策(2/2)
“臣已经派人去打听了,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了!额,殿下。。。”蓊芪汇报完这些后,迟疑的顿了顿。
“怎么了?有什么话不能说?”慕容皓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抬眼问道。
“殿下,恕臣愚钝,如此大费周章的去扶持一个勾栏掌柜,是不是。。。”
“你是想问,是不是太浪费了?”慕容皓笑道。
“。。。是!这笔礼金可不少,若是殿下用于他出,定能有不菲的成果!”蓊芪硬着头皮说道。
“错矣!错矣!”慕容皓笑着摇了摇头,“今日我所给的,绝不是浪费!蓊芪啊,你不明白,我现在急切需要的,不是钱财,而是眼睛和耳朵,并且越多越好!”
自古以来,青楼妓院就是最密集的消息流通之地,大消息,小消息,野消息,只要能和皮肉生意扯上关系,就不怕套不出来。慕容皓相信,今日扶持了一个妓院老板,日后,她给自己带来的,绝对是比金钱还有用的东西!
在这个交通不便利,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谁能有一张密集快捷的情报网,谁就能主宰一切!
就是再清廉的人,也得娶老婆吧?就是再自负傲骨的人,也要纳小妾吧?就是再清心寡欲的人,只要你还没去出家修道,你总要生育后代吧?只要是个男人,在这个娱乐极其匮乏的时代,你总得去青楼逛逛吧?
直到有一天,就连敌人大将的枕边人,都是自己的人,那还有什么可惧的呢?
“臣明白了。”蓊芪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哪里懂慕容皓为什么这么大费周章的去扶持一个老鸨子。不过他跟在慕容皓身边久了,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他还是懂得,当下识趣的闭上了嘴,静侍在一旁。
“禀将军!宁参军求见!”正在这时,门外一个兵丁快步跑了进来,大声的禀报道。
“快请!”
“诺!参军请!”
刚通报完毕,门外就风风火火的跑进来了一个人。慕容皓定眼观瞧,来者正是宁子善。不过却与往日的儒雅大相径庭,整个人看上去都急躁的都不行了。手里死还死抓着一卷竹简。慕容皓见状,急忙起身相迎,关切问道:“先生因何事急成这样啊?”
“殿下,这个!这个!”宁子善激动的连君臣之礼都忘了,猛地把手中的竹简举了起来,哆哆嗦嗦的问道,“这真的是您写的吗?”
“先生可是说这科举制啊?”慕容皓见他手中的竹简,心里已明了八分,随即笑道,“不错,的确是我写的,怎么,先生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殿下啊!臣代天下读书人,向您磕头了!”宁子善听了这句话,更是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了,老半天才憋出这一句,随即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就要给慕容皓行这大礼。
“先生这是作何?”慕容皓吓了一跳,急忙去搀扶。可宁子善死赖在地上不起来,慕容皓一时半会还拉不起来,只好也半跪在地上,不断地好言安慰。
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才让宁子善稳住了心神。宁子善也有点不好意思,别过脸去,拱手抱拳:“殿下恕罪!臣方才太激动了!这科举一出,那天下有识之士,总算有个奔头了!”
无怪乎宁子善这么激动。当今用人之权,全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但自古以来,选官用人都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更有“得人昌”,“失贤亡”之说。所以,当今各国君主,对于人才的选拔,都是很重视的。
发展到现在,汉朝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愿望是美好的,前期也是可以大力施行的。但时间一久,就出现问题了。
汉代选官操作起来很复杂,但拨开层层外皮,显露出来的,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谁在把握选官大权?
打个比方,张三在某某村里德高望重,但却一贫如洗。李四却正好相反,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为祸乡里,暴戾不仁。上头来选官,碰到正直的官员也就罢了,但万一来个贪婪的,李四送了孝敬钱,张三没钱给。那自然是有钱的上位,没钱的靠边站。张三自然是不服气的,但不服气也没用。皇帝只听大臣的话,一介布衣还想上达天听?那叫做梦。
李四交了钱,当了官,自然要把本给收回来。于是开始压榨百姓,用人也只用给钱的人。给李四钱的人又继续压榨百姓,继续任用贪官。如此一环套一环,长此以往,最终的结果就是,官逼民反。
到后面,掌权的人又开始排除异己,任用亲信。只要和自己沾亲带故的,都有官做。有的屁都不懂的蠢人,也能封侯拜将。世家之所以叫世家,是因为他们所考虑的,首先是家族,其次才是国家。与其让一个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来做官,还不如让自家人上。只有一家人,有着血缘关系,才能做到真正的一条心。而那些真正有学之士,反而只能望“官“兴叹,寒门自此难出贵子。
”此制一出,天下无门报国之士,必纷纷而来!“宁子善信誓旦旦的说道。
”先生赤诚之心,我能理解,“慕容皓点了点头,但又担心的说道,”可我还是有点顾虑,现如今世家把权,我要是公然跳出来反对他们,只怕。。。毕竟我父皇建国多靠世家,世家又发展多年,势力不是我现在可比的。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许多麻烦的。“
”嗯,这倒是个问题,倒是臣忽略了。殿下莫扰,还请殿下容臣三思。“宁子善也冷静了下来,开始沉思起来。
良久,宁子善眼睛一亮,大喊一声:”有了!“
”先生可有良策?“慕容皓喜道。
”殿下的诸多顾忌,无非是源于世家不同意此制度,断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定会大举反扑。我们不能在这时候触犯了世家和陛下的底线,“宁子善慢慢分析道,”但是,古人云:善养士者,贤者尔。殿下可昭告天下,召集有学识之人,共同讨论学识方面的问题。此诏,不分门第,不分身份,不分文武,皆可来清阳城,与殿下一同探讨学识。寒门之子,必有人想借此跳入龙门,一展抱负。世家之子,也定会有有学之士前来相投。殿下既可以照顾到天下世家和陛下的感受,也可以借此网罗有才之士,只要他们进了清阳城,之后如何,还不由殿下说了算吗?“
”善!“慕容皓一把拉住宁子善的手,大笑道:”先生此策真乃上上良策!解我燃煤之急也!不过,此事还请先生亲自去做,我也好放心啊!“
”诺!定不负殿下所托!“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可以点击加入书架,收藏该书,或者通过投推荐票的方式支持作者!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向您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