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 > 第二百五十九章 老胡桃木被敲碎了

第二百五十九章 老胡桃木被敲碎了(2/2)

目录
好书推荐: 子时说鬼 快穿系统:炮灰女配猛崛起 王者荣耀凯皇觉醒 魔教教主的退休生活 腹黑萌宝:拐个爹爹送娘亲 华鸾 我是至尊公子爷 灌篮之翔阳斗魂 天降萌宝送上门:总裁,请签收 宠婚甜酥酥:小鲜妻,听话!

一贯强硬的安德鲁终于答应与新华夏谈判,只是对于新华夏提出的苛刻条件很不认同,还在试图让新华夏更换一些“合理”的条件。

然而,新华夏谈判代表,外长唐德对之嗤之以鼻,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同样会失去。唐德傲慢的对美国谈判代表,国务卿莱德说道,“我们这不是谈判,只是最后通牒,若谈判桌上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的战机会『逼』迫你们在战场上答应。”

那傲慢的神态让莱德一行郁闷的几乎以头跄地。

然而,人在屋檐下,能怎么办呢?

最后,美利坚还是咬着牙答应了新华夏的条件,不过,新华夏在谈判过程正宗做出了一些让步,那就是答应将160亿的还款总额降低为150亿。

美利坚是最迟一个加入世界大战的国家,却是第一个退出战场对国家,让其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气的几乎吐血。然而,又能怎么办呢,牛不喝水强按头,也要这头牛在身边不是,美利坚可在大洋的彼岸,难道要为此教训一下美国人?英国此时也自身难保呢,随着海军主力的丧失,英国如丧考妣,自己的殖民地要难保了。

不过,要说受此战影响最大的国家,并不是英国,而是加拿大。

英国对于此次世界大战,抱有极大的野心,不仅是要保住自己的海上霸权,甚至是要对全世界的殖民地进行一番梳理与调整,让米字旗飘扬在更多的土地上。为此,英国不仅出动了自己的海军,还强迫自己的殖民地参战。比如,印度当局就在英国的压力下,加入战团,对大明与印支半岛进行了渗透,只待时机成熟,比如英国重新掌握制海权,就可以在海军的支援下夺取这些地方。

加拿大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对于英国这个宗主国的命令自然是要遵从的。与美军进攻新华夏不同,加拿大的进攻方向是印第安酋长国。只因为酋长国堵住了加拿大西进的通道,让英国人不能像北美西部进军。更关键一点,酋长国明显是个比新华夏弱小的软柿子,正适合给加拿大这些民兵练兵。待酋长国被打下,新华夏应该也是被美利坚拖住了,到时候,就可以图谋新华夏的西北部甚至中西部了。

可是啊可是,形势变化的让英国人欲哭无泪。首先是大英帝国竭尽全力拼凑的史上最为强大的联合舰队被新华夏轻松歼灭,接着,寄予厚望的美国陆军也被新华夏陆军打得一败涂地,让大英帝国已经丧失了对北美的控制,甚至连最微小的干涉都做不到,因为英国海军已经不敢出战了。

美国投降的消息传来,加拿大民兵正在围攻酋长国最后一个据点,那就是苏城。作为酋长国的首都,集中了酋长国最多的兵力,在新华夏的帮助下,也是城防设施布置最好的城市。

因此,加拿大民兵虽然轻松占领了酋长国其余的城市,对于苏城却有些无可奈何。遍布城市的碉堡与炮台形成了一道道立体的防御线,让加拿大民兵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酋长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一个统一的民族,那就是印第安族,在相邻三个更加先进、更加文明的国家夹缝中,艰难生存。作为美洲唯一的印第安人子自己建立的国家,他们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更加自豪,对于国家也更加爱惜。空前的危机,不仅没有击垮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勇敢的印第安战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弹『药』的匮乏,只因为新华夏也在努力抵抗美军的进攻,很难有余力帮助他们。

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条件的简陋就放弃抵抗,酋长国缺乏弹『药』,但是*的配方世人皆知,印第安也不例外。有许多印第安勇士直接身上绑着简陋的*包就冲到了敌人面前,与敌携亡。这可那个就是最早的人肉*了。

坚固的防御体系,与勇敢的战士相辅相成,让处于全面优势的加拿大民兵竟然足足耗费了半年时间,都没有拿下苏城,只是拿下了苏城的东北一角。

南方战场传来的消息让加拿大民兵无所适从,一方面,是即将被破城的酋长国,只要攻破苏城,酋长国也就相当于灭国了;另一方面,却是强大的新华夏正对自己虎视眈眈。

然而,无论如何选择,最后的结局都是类似的,那即是被腾出手来的新华夏直接大回原地,并很难翻身。权衡利弊,加拿大还是决定退出战场,与新华夏议和为要。

然而他们低估了酋长国对他们的愤恨,一路的撤兵,却引来了酋长国战士不间断的『骚』扰袭击,导致即使想要撤军也是进度缓慢。

这时候,缓过神来的新华夏果然传来了针对加拿大的最后通告,要去加拿大无条件撤出酋长国,并给予酋长国一定的经济补偿,具体赔偿数额要与酋长国秀长过商议后确定。

加拿大没想到新华夏如此好说话,对于议和的谈判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