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7章 水乡泽国(2/2)
替皇帝划船掌舵的船夫,他的老家在邹城郭里集村,跟朱由校闲聊的时候,他介绍道在白马河南有一块地,名叫“小碑子”。那里是高、洼地的分界线,即使是特大洪水,也就是抵达小碑子。小碑子以北一片地方,有的年份也有不上水的时候。不过土壤肥力比年年上水的地方差得多。因为水浅,“撇淤”少的缘故。
当地农业生产除小麦以外,还有两样重要的特产:白蜡和杞柳。并由此带动一项冬闲期间的家庭工副业:条编和篾编。湖区出产的芦苇,也多在这一带加工,做成苇篾来编席及其他制品。这是当地居民的一大项收入。当地民谣说:“编席编篓,能养六口;不会握沿儿,饿死一半儿;不会握角,饿死一窝。”
上水之后,除经营少量的近村高地、白蜡园外,一般居民从事小规模的渔业捕捞,撒网、下箔各种方式都有。捕获的鱼类除自食外,就近在集市上出售,也卖给“贩鲜”的二道贩子,运往东西山区丘陵地带去卖。因为数量不多,一般都不通过鱼行。买主也乐于买这样价格比较低的货,所以很好卖,基本上达到货畅其流。个别有大船的人家从事水上运输或做买卖。
由于这种随季节变化的生产方式,所以一般居民都拥有农业及渔业两套工具。既有犁耙、车俩和锄头、镰刀等小农具,同时家家也都有一只小船和必要的渔网、箔等渔具。当朱由校了解到这些细节时,他真是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副烂牌愣能打成一副好牌。
水乡泽国的百姓生活水平高于“上坡地”的农民,也比湖区渔民生活稳定且生活多样化。吃食以面食为主,因为盛产小麦,一般是不吃粗粮的,顶多为了方便省事,有时喝些小米、绿豆稀饭,算是见了粗粮。
水产品非常丰富。每年割麦的时候,正是乌鱼大量上市的时候,一斤乌鱼也就值一斤馒头钱。招待请来割麦的短工,乌鱼是不算一道菜的。都是在四道菜以外,每人一碗瓦块鱼当饭吃,吃了再盛。这里的饭铺特色是烧野鸭锅,烧野鸭不论斤也不论只卖,论“联于”卖。大个的叫“对鸭”,两个一联。“四鸭”四个一联,“八鸭”八个一联,价格也很便宜。
因为生活好,劳动轻,妇女不用跑坡下地,所以“上坡地”的妇女愿意嫁到洼地里来,因此男子娶不上媳妇情况极少。朱由校看到这里的女子头上戴“马尾缎”的壳篓子,勒拖到背后的纱手帕,穿戴整齐,手里端个长杆旱烟袋,与山地妇女的蓬头垢面判然两样。
当然,也不是说洼地什么都好,这个地区有严重的卫生问题。因为土地不需要施肥,所以这里没有积肥的习惯,无论大小村庄,街道上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家的厕所只为挡人耳目,也并不注重攒粪。猪、鸡都到处跑,不用栏圈。村庄到处是人畜粪便,没有人拾粪,都是任其风干或靠下雨时冲净。到处有一种恶臭的空气,朱由校在船上路过高地上的村庄都是保持屏住呼吸的状态。
恶臭暂且不提,这样的环境还导致夏秋季节蚊子特多。在朱由校的医学认知上,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寄生虫病、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是与“上坡地”对比,不好的方面。
船夫划船带朱由校等人穿过辽阔的水面,抵达离济宁城不远的岸边,付完摆渡钱以后,皇帝一行人进了济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