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2章 辽东叛乱(1/2)
山海关以内的战事暂且不提,关外又出现了新变化。
一大早上,熊廷弼在观看他最近提拔起来的副总兵赵率教练兵。赵率教是陕西人,生于靖虏卫,今年已经五十二岁了。辽东女真气势汹汹,赵率教带着自己的亲兵家丁,自告奋勇来到前线抗敌,收到了熊总督的赏识。
赵率教在训练二百个新兵,他把这二百人分成两队:第一队是用一丈八尺的竹竿做枪身,俗称竹竿镖;第二队用不足一丈的木杆子做枪身,根大盈把,尖径半寸,坚硬如铁。赵副总兵挑选身体轻捷、善于纵跳的弟兄们参加第一队;挑选身大力强的参加第二队,教他们少林枪法。
副总兵把二百多新兵这样分开,是根据兵器的性质和人们身体条件决定的。竹竿镖身长而软,重要在善用双足,必须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进退迅速,是竹竿镖临敌制胜的关键。第二队的木杆枪,枪身较短,而又粗1硬,重在十斤出头,没有很好的腕力不能使用,使用时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少林寺本来擅长棍法,后来从棍法中变出一派枪法,主要特点是连戳带打,但也刚柔相济,颇为实用。
练习了半个时辰,赵率教从队伍中叫出两个弟兄,命令他们做出枪法中的苍龙摆尾势和灵猫捕鼠势让他瞧瞧。他低头称赞几句,又指点出他们身法、步法的毛病。随后他自己耍了一套少林枪法,又向大家讲解使枪的基本道理,并说枪是长武器,必须学会如何作短武器用,方得其妙。不然,万一一刺不中,或没有中在吃紧处,被对方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要会短用,就得着重练身法、步法。
讲完这些道理,赵率教就让军士们先去自己练习武艺,他到高台上跟熊总督汇报。
“总督大人,你看末将带兵如何?”赵率教谦卑的问道。
“练得不错,赵副总兵训练的很有章法,看样子三个月以后,这些新兵就可以上战场杀敌了,为国建功了。”熊廷弼对赵率教很满意,满意的原因不仅仅是他带兵带得好。现在辽东的官兵有十二万之多,满洲兵凶悍强大,战事必定持续数年不止。如果只靠朝廷的军饷和粮食是极大的财政负担,赵率教则恰巧擅长屯田。这样数万新兵农忙种田,农闲训练,为朝廷减少不少开支。想到这里,熊廷弼又多表扬了赵率教几句。
赵率教听到上司的表扬,心里也很高兴,辽东自古就是兵家用武之地,他要在这个军事舞台上表现出自己纵横捭阖的韬略,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机会来得很快,在这一天的晚上,广宁城出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