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1章 人人坐轿(2/2)
更可恶的是,这些人要讲排场,却又不肯自己掏钱,这方面的一切开支全部要地方政府负担。最初,朝廷为了优待退休的元老大臣,命令地方政府派人为他们服役,但是须得有圣上特旨方得如此,而且服役的人数也不得超过两人。可是到了后来,退休回乡的官员都要求当地政府按比例优待自己。
在明代中后叶,江浙一带中第做官的士人相当多,相应的,退休在家的官员也多,这些人都要当地政府出钱维持他们的体面、排场,无疑地是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嘉靖名士何良俊曾经计算过:“今每人要皂隶二名、轿夫四名、直伞一名,每人总七名。若五十乡官,则是又添一处兵饷矣。”
这些官员虽已退休,但是那些座师、门生、同年、同僚等复杂的关系网仍在,仍拥有相当的权势,他们要夫役,如果府县官员不答应的话,谤议就会迅速砸到他们头上,因此地方官一般也不敢违拗、顶撞那些人的意思而给自己惹麻烦,反正是拿国家的钱财做人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退休官员将乘轿的风气带到了乡间。如果说,在围绕乘轿问题而展开的拉锯战中,前期还基本是众官员在与朝廷禁令作对,那么到了后期,庶民百姓的加入更壮大了其声势。最先响应这风气的是举人。举人坐上了轿子,贡生、监生们见状怎甘落后,不多时他们也不再骑马骑驴而改为乘轿,再往下便是秀才们来学样了。尽管秀才中贫寒者不少,但乘轿秀才的人数仍然相当可观,到了万历初年,秀才中有三成1人数是坐轿子的。
商贾们纷纷坐轿的潮流也阻挡不住了。商贾不仅是自己坐轿,其中有些脑子灵活的人还由违例乘轿之风的兴起而悟出了新的生财之道。当时世上想坐轿子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人家都没有自备轿子与长期雇佣轿夫的条件。某些商人看准了这形势,开辟了专门租赁轿子与提供轿夫的新行业。比如说,有人明天要出门,他就可以隔夜派人预定下轿子,第二天一早,轿夫就按约定的时间将轿子抬到了他家门口,何等的方便爽快。
朝廷庄严的规定,如今被商人弄成一方出钱、一方派轿派夫的买卖,只要有银子,谁都可以享受到原先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拥有的特权。轿子已经成为社会上常见且普通的交通工具。
卢象升讲了这么多,他是希望恢复到景泰四年的那个状态,三品以上坐轿,三品以下骑马。
皇帝只是想先把退休官员的乘轿优待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