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使用“公子”这一称谓的缘由,答书友技术工所提疑问。(1/2)
首先自然是引用百度百科的一些解释。
公子
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现代汉语不常用。
1.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2.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
3.用于称呼别人的儿子(称呼别人女儿亦可为女公子),现在已不常用。
然后是来自维基百科的条目
公子,原意指诸侯之子,也可以指诸侯之女[1]。春秋初国君之子为大夫者称公子。见《国史大纲》第二编第四章,霸政时期
后人遂将世家门阀子弟称作公子。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1]《春秋左传注·桓公三年》:公子,男女通称,此谓女公子。战国策中山策:“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公子倾为魏文侯之女,则战国时仍称诸侯之女为公子。
从上可以看出,“公子”这一词语,其实并非专指“公卿之子”,是公爵的儿子才能用的一种称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