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山(2/2)
“嘿,你小子怎么回来的无声无息的,我寻思着怎么也得明天才能看到你。”大胡子看见徒儿拎着大包小包走进来,顿时心花怒放,这徒弟没白疼啊。
待他仔细一看,不禁心叫我滴乖乖。天山的雪莲,长白山的人参,象鼻山的佳酿,武夷山的大红袍,还有海南岛的椰子。燕赤霞见多识广,心知这绝不是一州之地能买齐的物件。
“阿生,这些东西是哪来的?”
“师傅您坐,听我慢慢跟您说。”
……
除过与空间相关的事情,陆生都一五一十的交待了,包括国师是残害忠良的蜈蚣精,还有那曾为祸一方的魔将太阿。
陆生像个孩子似的席地而坐,给坐在椅子上的师父捏着腿,他很久没有对长辈做过这种事了。
“师傅,阿生很犹豫,虽然正邪不两立,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战我们万一讨不了好,值得吗?”
这个问题他问过如通和尚,那是个坚定的护道者,以传承为重。他和当今天下大多修士一样,都不愿才此时显山露水,害怕被朝廷缠上,牵连到乱世纷争之中。
他们的选择没错,陆生也不比他们高尚到哪去,但要说到仙侠,那他们可离陆生的标准差太远了。
这个小世界里,他只认自家师傅是真正侠义之士,比起关胜,燕赤霞在正义感之外更懂得维护正义所要付出的代价。
果不其然,燕赤霞听完陆生的话,没有关胜回应的那么直接,着实沉默了一会儿。相处时间虽不长,但他已经摸透了自家徒儿的品行。
这孩子虽然从没说起过他的身世,但是燕赤霞能看出,他缺少一个作为人生标杆的模板。其性情不定,亦正亦邪,多数时候拿定的主意都是偏向自身与自家兄弟的利益,或许就连最初出手搭救于他也是别有用心。
但这又如何?缘分这种东西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燕赤霞知道自己生不出这么俊的儿子,偏偏就愿意把这小子当儿子看,越看越喜欢。
相比授艺时陆生所展现的天资才情,更令他欣喜的是这孩子对他的信任,愿意坦露最真实的心声,哪怕他的立场有些自私,怯懦,冷漠,燕赤霞一点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这孩子的那份迷茫。
面对这份令他珍惜的慕孺之情,燕赤霞考虑的格外慎重。到底该如何引导这孩子,是坚守正道的责任,还是当一回自私的师父呢?
“阿生,如果是师父自己,我会愿意与国师和太阿一战,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坏他们一分道行,师傅也会去做。”他斟酌良久后说道。
“师父,你与树妖姥姥都和平共处了十多年,为何要与这二妖硬拼?阿生不明白,就连神通广大满口慈悲的和尚,在这乱世之中都以保全自身为主,您又何苦?”
燕赤霞笑了笑道:“不光是和尚,道士也一样啊,师父学艺的全真教,一样缩起头来好多年咯。我曾对你说过,知道的越多越应该明白自身无知与懂得敬畏,想必他们这些得道高人就是看得比我们远,比我们深吧。”
“那我们便学他们一般,先行让过劫数,待朝堂大局已定,再将妖魔鬼怪一网打尽不是更好。如今只有我们自家出力,何其冤枉。”这是陆生最绕不过去的弯,他的语气都变得有些急躁。
“呵,阿生啊,我躲在兰若寺这么多年,想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天下糜烂,人心如鬼域,我鼓掌难明,又如何回天。”
燕赤霞低头看着陆生,双眸像黑暗森林里的火把,亮得耀眼,暖得发烫,丝毫没有他话语里的无奈颓废的阴影。
陆生捏腿的动作渐渐停了下来,他有些意会到燕赤霞想要传递的信念了。
“但是师父如今不是顾家寡人了,我的养生功夫不到家,也没多少年好活,我有时候在想,当我死后,阿生要如何活在这糟糕的世道里呢?像我一样离群索居?不,你有关胜这帮弟兄,你一天舍不下这份情,他一天放不下心中的道义,那你就无论如何都跳不出这世间因果的。”
“师父,你不必如此想,阿生的故乡…很安定,石头都没法成精的。”陆生一急之下,本想说自己不是此界之人,但莫名的心悸涌上心头,他才临时改口。
燕赤霞听到这番话,眼中多了一丝了然,他轻抚陆生的头,说道:
“那和尚不是说了吗?你对太阿的作为要比想象中在意,甚至可能形成心魔,呵呵,好个诛心之言,听了他这话,你想不在意恐怕都不行了,那贼秃道行高啊。但这也不是坏事,你能在意就说明你心存良善,师父感到很欣慰。”
“若阿生你是十足的无情无义之人,倒能潇洒地走开,但可惜,这世上就属我们好人最累了,修行首重修心,心障易成难解,除了勇往直前,再无他法。师傅能帮你的,就是以我这点有用残躯,帮你削弱太阿的力量,多给未来的你们,争下一片青天。”
陆生头靠在燕赤霞的腿上,眼角酸涩,剑心湛然。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早就如厕归来的如通静立在门外,已然听了许久。他心性坚定,不会轻易为燕赤霞的言语而动摇,但这不妨碍他心生敬意,赞一声侠骨风范,连陆生那孩子都变得可爱起来了。
“死秃驴,我知道你在门外站着,敢坑我徒弟,我早晚找你算账。尤其你要记住,此战若不能保全这些小辈性命,我燕赤霞做鬼都不放过你的。”
“小和尚,听得够久了吧?我已决定一战,你可满意了?但你要记住,不管怎么说你都欠我的,想还这份情的话,你一定要保我师傅与弟兄周全,不然我就变成你的心魔,永世纠缠坏你菩提,我说到做到。”
如通听着这对师徒的心意,生出由衷的欢喜,恭恭敬敬地朝门内行了一礼。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