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畅想未来(1/2)
乡村夜晚格外寂静。山下那两栋安置楼里传出的狗叫声,我们这儿都能隐隐约约地听得见。
我和鑫药陪着舅舅和郑董一边喝一边聊,不知不觉都晚上十一点多了,大家仍聊得热火朝天。
一桌人,数舅舅能说。十几年了,舅舅一个人坚守在这个村子里,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候他总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现在总算熬出了头,身边有郑董,舅妈,婶子,艾静和云鹏,他们每天晚上都是舅舅滔滔不绝的听众。
“鑫药,明天就不用领着孩子们去城里游玩了。我们的沙盘已经制作完成,明天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自己动手,来摆放我们这个村子的未来。”舅舅开始安排明天的工作任务。
鑫药呆望着舅舅,似乎没明白舅舅在说什么。
舅舅看出鑫药走神了,问:“鑫药,你有心事儿?“
“舅,郑叔,我一直在想你们研发袖珍农机的这些办法好是好,可…?一般机械化设备种田都是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使用,这样才能发挥机械化的最大作用。您的村子和我们学校附近的村子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坡地,使用现代化设备,会不会有牛鼎烹鸡之嫌?“
鑫药的顾虑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机械化本来就适合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使用,小小的坡耕地使用现代化的种田设备,肯定入不敷出,太不划算。
郑董回答鑫药的顾虑:“鑫药,知道咱们国家有多少坡耕面积吗?整整三点五九亿亩。占全国的耕地面积将近五分之一。如何利用好这五分之一的土地?国家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据有关专家测算,五十多年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高达5000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为坡耕地。一百万亩要少生产多少粮食?“
我和鑫药等待郑董给我们解答疑虑,郑董所问非所答地说了一通,又把问题抛给了我们。一百万亩能生产出多少粮食?我们哪儿能知道这么复杂的问题?
舅舅替我和鑫药回答了郑董的问题:“以小麦为例,坡地亩产约在100公斤左右。每年一百万亩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就会少生产一亿公斤的小麦。那么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夏焱,你来说说。“
舅舅在考我,我虽对农业不感兴趣,但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是知道一点的。那就是毁林开垦造成的。所以国家极力提倡退耕还林。
我自负地说:“我觉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是毁林开垦造成的。”
舅舅对我的回答不置可否。
郑董开导我:“夏焱,你好好想想,就拿你们村子为例,在你的记忆中,你们村子的水土流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郑董的问题一时间让我哑口无言。什么时候开始的水土流失我怎么知道?我从不操心这些问题。
自从我家搬到了延庆,有段时间我几乎把这个村子都忘记了。要不是舅舅一直坚守在村子里,我或许跟王丽娟一样,这辈子也不会回到这个村子里,什么时候水土流失?我哪儿知道?
“换个问法。”舅舅说,“夏焱,你和你爸妈搬到延庆之前,咱们村子有没有过水土流失的现象?”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发生过此类事情。我回答:“好像没有。”
“那么,咱们村子的水土流失跟毁林开垦有没有关系?”舅舅接着问。
“我觉得没有。”我说,“咱们村子的水土流失跟这些年村民都进城打工,土地闲置有关。”
“那你刚才为什么回答说跟毁林开垦有关呢?”舅舅对我几乎到了逼问的状态。
我无言以对,我不知道舅舅和郑董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毁林开垦是我从电视、手机、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又你是我瞎编的,他们干嘛非要对我咄咄逼人?
“夏焱,看待事物不要人云亦云。电视上的毁林开垦到底说的是哪儿,我不清楚。但咱们村不是因为毁林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咱们这个村子从前是一片森林吗?不是。就咱们村子而言,就算从前是一片森林,要退耕还林,还了吗?有谁在村子里主动栽种过一棵树木?“
我有点明白了,舅舅和郑董是以点看面,认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原因,是跟土地闲置无人耕种有关。这也太偏激了,不能因为手上长了一个瘊子就认为全身长满了瘊子。
我想反驳舅舅和郑董,可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鑫药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我想鑫药的想法或许跟我一致。咦?鑫药的问题,舅舅和郑董到现在还没有回答,他们不会是答不上来,故意避重就轻吧?
我狡黠地问:“舅,郑叔,发明了袖珍农机,种田就能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吗?”
”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坡地改梯田。绿油油的梯田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并且还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给粮食增产提供可靠的保障。“郑董说。
舅舅接着郑董的话茬说:“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坡地改梯田倘若仍是像当年山西大寨那样,靠村民们肩挑背扛,徒手作业,使用的工具都是铁锹和锄头这些原始工具,村民们肯定不会费这个劲儿。所以我们要发明袖珍农机。再研发出少量几台袖珍挖掘机和推土机,成为村子坡地改梯田的主要设备。等咱们村子的坡地都改成梯田,望田公司摸索到了好的经验,再拉着这些设备去贵州,将杨文洁家乡的坡地也改成梯田。“
舅舅和郑董的回答令我很不满意,我问的是他们自己研发的袖珍松土机、播种机和收割机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舅舅怎么又把挖掘机和推土机给整出来了。
“还是回到夏焱刚才的提问。”郑董说,“等村子里的坡地改造成梯田了,袖珍松土机、播种机和收割机就都能派上用场了。到那个时候,农民种田实现了现代化,坐在驾驶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轻轻松松地就把庄稼种了,谁还愿意去城里打工?土地都种上了庄稼,水土还怎么流失?”
“电视上不是一直都在说退耕还林吗?”我把电视上的言论搬出来,以此压倒舅舅和郑董的主观臆断。电视上的话能是假的吗?
“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主要是指西北防沙地带,鑫药他们贵州和咱们北京周边不属于退耕还林的范畴。坡地真要是不耕种粮食,水土流失是相当严重的。也不能埋怨农民不种地,种田的确是劳动强度大,又不赚钱。你能说村民个个都是鼠目寸光吗?在利益面前,谁都有自己的一本小账。进城打工要是还不如在家种田,谁还愿出去打工?现在是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国家政府也没有权利逼迫农民坚守在村子里过穷日子。“
“舅,郑叔,你们说农民不种田,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鑫药痴痴地问。
舅舅回答:“农民不种田,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5000万亩的水土流失,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是,我们国家有东北的北大仓,有新疆的粮食基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从国外进口的粮食年年递增。去年累计进口了一点三亿吨粮食。其中大豆9600万吨,其他谷物4000万吨。较前年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三点九。倘若农民依然不愿意回乡务农,水土流失仍要继续,国家进口的粮食仍要递增。我们不反对国家进口粮食,那是负责国际贸易有关部门操心的事。我们只是希望,水土流失的节奏稍微放缓一些,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良田耕地。目前以我们公司的实力也只能逐步帮助极少数一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民。但这是一种模式,倘若有更多的人加入,成立更多像我们“望田”这类的公司,那么劳作在三点五九亿亩坡耕地上的农民就会减轻劳动强度并且迅速脱贫致富,偏远山区的农民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还是那句话,国家出大力,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出小力,一定能让偏远山区……。“
舅舅仍在滔滔不绝,我的思想又走神了:我对农业知之甚少,但偏远山区的农民不愿意种庄稼是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事实。
尽管国家取消了田赋,每年还要拿出财政的百分之十几帮扶偏远山区的农民搞生产,但仍然留不住农民向往城市的那颗火热的心。
农民遭受城里人的歧视不是一年两年了,农民向往城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农民的生活就无法跟城市居民相比。
改革开放后,国家不强迫农民必须留在农村种地,给了农民自由,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人权的自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