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项目之争(2/2)
舅舅的思维又跳回到了明朝。普通百姓聊大天一向是信马由缰,聊到哪儿算哪儿。舅舅也不例外。
我从小就喜欢听舅舅侃大山,无论聊什么我都爱听。长大了,有时质疑舅舅的观点,也是变着法儿地想让舅舅多说一些,以此满足我的求知欲。
不单单是我喜欢听舅舅聊天,王丽娟小时候也喜欢听。
现在这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们也喜欢听,不要说孩子们,就是云鹏和雨欣这样的名牌大学生也喜欢听舅舅闲聊,艾静和鑫药更不用说了。
我们大家一边休息,一边围坐在舅舅身边目不转睛地津津有味地认真聆听舅舅给我们讲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的灭亡,有诸多原因。万历懒政,开始了大明朝的逐步衰败。到了崇祯皇帝这儿,虽然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但终究因为他性格的缺陷导致明朝彻底灭亡。
现在很多喜欢研究明史的人说朱由检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这只说了三个方面。
其实朱由检最重要的性格缺陷就是思维禁锢,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架内,跳不出来。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头脑不灵活。
李自成造反的原因是老百姓遭了灾,活不下去了,才跟着李自成造反。
崇祯皇帝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对李自成恨之入骨。以致李自成后来都准备放弃攻打北京了,只求回到西安当一个“西北王”过过瘾,崇祯皇帝都不答应。
非得逼着李自成攻克北京,他跑到煤山上吊,他心里才舒服。这类人内心有个模式,谁也无法打破他的那个固有的模式。
崇祯执政,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了他哥哥的宠臣,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宠臣魏忠贤及其阉党。这就使得阉党的对立派东林党一家独大,政治失去了平衡。
在东林党这些文官的建议下,朝廷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致使国家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当时老百姓连年遭灾,北旱南涝,再加上农民的税负没有减,国家减税得益的都是中上层人群,老百姓活不下去,不造反才怪。
老百姓造反,崇祯皇帝不懂得安抚,一味地镇压,……“”
“舅,要是安抚,该怎么安抚呢?”雨欣提问。
舅舅回答:“首先是赈灾。可国家没钱,拿什么赈灾?跟那些东林党的文官们借钱,那些人个个哭穷,总共募捐了不到二十万两白银。
这点钱连养活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明朝军队都捉襟见肘,还怎么救济灾民?其二,就是刚才所说的,李自成都准备放弃攻打北京了,想要个‘西北王’当当,崇祯死活不同意。
在崇祯的思维模式里,李自成就是他的臣民,竟然敢造反?造反我就弄死你,别无选择。最终李自成没死,崇祯自己跑到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上吊了。
大凡这些自寻死路的人脑袋瓜都特别的轴,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不死的,是他固定的思维把他逼上了绝路。
迁都南京,也是因为他轴,就觉得在北京才算是皇帝,到了南京就不是皇帝了。
倘若他当初果断迁都南京,以长江天堑作为屏障,无论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还是多尔衮的清兵,明朝的军队都可以抵挡一阵子。
这还不算,他还轴到了去斩杀袁崇焕?“”
“舅,当代人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多不多?”艾静问。
“现在这类轴人海了去了。做事情不看结果,不看能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多少实惠。而是追求档次,档次比把企业搞活还重要。
比方这类人管理一个企业,企业招贤纳士,规定必须招聘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全都是大学生他很有面子。假如你只有一个初中毕业文凭,即使你有千条妙计,他照样不用你。
在用人上他们一向是很挑剔的。你挑剔可以,你倒是把企业搞活呀?好好的企业到了他们这类人的手里,没几年,破产了。”
“那他们这类人是怎么当上的企业管理者?”鑫药问。
“我前面说过崇祯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夜以继日地操劳国事。当代很多国企的高管,他们当初也是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一步步地走到领导的岗位上来的。
但前提他们都有文凭。就像崇祯是皇亲国戚一样,脑袋上得有一个光环。这些人当了领导以后,有些人仍能做到审时度势,把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而有些人也在忙碌着,看似很勤奋,可他们的路走偏了。越勤奋,朝着失败的路上走得就越远。但这类人有个通病,就是从不听取别人好的建议。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盲目自信。
其实当领导的就两种倾向,一种把公心看得很重,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一种是把私欲看得很重。
私欲并非只是贪污和受贿,私欲包括很多,譬如表现欲,操控欲,权利欲,他们做事从不去想老百姓有没有利益,他们看中的是他们的地位决不能让任何人撼动。
他们要一言九鼎,即使错了也不允许别人反对。他们无论走到哪儿都需要下属的敬畏,你要是在他面前摆出一副大大咧咧地模样,那你就算是不尊重他了。
他们这类人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希望每个人在他们面前都是奴才。“”
舅舅开始愤世嫉俗了,我担心舅舅情绪失控,赶忙插话:“舅,您说崇祯当初斩杀袁崇焕,是不是袁崇焕曾经没有把他放进眼里?”
“那是肯定的。大凡有才华的人都不拘泥于小节,说话办事很少看对方脸色。
历史上就因为无意中没有把君王当回事的将才被君王斩杀的不计其数。往往那些君王的下场也都很悲惨。
但后世人仍然不吸取教训,仍要唯我独尊。似乎唯我独尊的感觉比他的江山还重要。
历史上重视人才的君王也不计其数,最典型的是战国时的秦孝公嬴渠梁、三国时的刘备、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满族人皇太极。
他们这些君王都非常重视人才,他们对待人才的态度一向是礼贤下士,毕恭毕敬。
当年洪承畴被俘,也是宁死不投降,皇太极劝降洪承畴可费了老鼻子劲了,把自己的爱妃孝庄都派出去诱降洪承畴。
面对洪承畴言语上的侮辱皇太极一直抱着忍让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入主中原离不开这些汉臣。皇太极就是看事物比较全面的一个人。
相反崇祯看问题只看到了局部。他总在自己个人感受上较劲,崇祯的面子一向比大明江山还重要。最后仍是死在了面子上。
为了面子他不会顾及老百姓的死活。李自成求和,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契机?老百姓瞬间就会避免血肉横飞生灵涂炭。
可崇祯做不到,他不允许反抗他的人活在这个世上。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祯选择上吊,其实也是他不允许威严扫地的自己活在这个世上。“”
“舅,我就特别讨厌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艾静说,“真的,他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你要是让他没面子了,他就活不下去了。他都活不下去了,他还不宰了让他丢尽颜面的人?”
我感觉艾静有说漏嘴的可能,她一定是想起了她的前男友。
其实街头混混们爱的面子和某些无能的企业管理者爱的面子同出一辙,就是不允许别人小瞧他,尽管他们总在做让别人小瞧他的事情。
所不同的是,这两者在选择发泄方式上有所区别。混混栽了面子,选择好勇斗狠和对方拼命。
管理者栽了面子,则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假象,神情依旧从容而淡定。可一旦让他逮住机会,他会把曾经让他烖过面儿的人徃死里整。
对待曾经让他威严扫地的人他们一向心狠手辣,他们从不管对方让他栽面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更不在乎对方的存在对他有多大的帮助,只要得罪了他,一律斩杀,毫不留情。
“我在东北的时候。”艾静接着说,看到我用警示她的眼神看她,说话自然有了分寸,“见过一个人,在饭店吃饭,就因为邻桌的一个人多看了他几眼,认为对方小瞧他了,结果抄起板凳,几凳子把对方打死了。“
舅舅对这类有原始暴力倾向的人一向是回避的。他从不跟那些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的人打交道。
舅舅看了看腕表,站起身,对大家说:“歇够了吧?二建东还在北八楼等着咱们呢。”
我们大家也相继起身,朝着北八楼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