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精打细算(2/2)
他来北京,我请他吃过一顿饭,我们俩就是在街边的大排档吃的,最后他还打包,把剩下的拿回宾馆当夜宵。
我说的是真事儿,那个人走在街上谁也猜不出他是身家几十个亿的富翁。“”
“郑叔,您当初为什么不和他一起投资生产能降解的塑料?”鑫药傻傻地问。
“我压根就不赞成人们使用塑料袋。买菜提个菜篮子多好?既省钱又环保。我的理想就是想帮助大山里的那些人。我跟朋友也说过我的理想,他说我的理想比他的理想还难实现。因为他也找不出怎么才能帮助大山里那些人的好办法。这样的好办法让二建东找到了。“
“我也就是瞎想,没有你财力的支持,只能是幻想。”舅舅说,“现在我们总算开了一个好头,今后我们也要恪守本分,远离那些生活奢靡的人,珍惜手里的每一分钱。“
郑董接着说:“我有时候也弄不明白那些媒体为什么对一部人有钱人的奢靡生活如此热衷,整天报道他们这些除了挣钱就是花钱的无聊糗事有什么用?除了给老百姓添堵,就是眼气那些半吊子们争相攀比。现在有一部分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借钱也要摆谱儿,打肿脸充胖子,总怕别人笑话他穷。请朋友吃顿饭,不给饭馆剩点泔水就觉得没面子,更别提把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带回家了。
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些人的眼里变成了小气,摆不上台面。虚荣一旦形成风气,会让很多人对原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明明知道勤俭节约是美德,但都硬着头皮铺张浪费。不铺张浪费,就会担心别人小瞧自己。“”
“舅,郑叔,说到这事,我又想说几句。这次孩子们来北京,也太隆重了,顿顿饭跟过年似的。还要给他们买饮料。我觉得就让他们在郑叔家的大炕上,吃一些普通的饭菜比什么都好。我担心这些孩子回到遵义很难再适应以前的艰苦生活。人真的都是惯坏的。“
“鑫药,你们这次来,因为是第一次,我们太高兴了。”舅舅说,“以后不会这样了,给孩子们安排的伙食跟员工一样,基本上是十个人八菜一汤。”
“鑫药。”郑董说,“这事不能怨二建东,一开始他不同意我搞得太隆重,可我好些年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我这么做也不算是摆谱,我是真心实意希望孩子们吃的好,玩的好。但我忽略了一点,这样的生活会惯坏了孩子们。鑫药,你批评的对,我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我知道郑董是在开玩笑,“痛改前非”这句成语,郑董经常引用,成了他的口头禅。酒喝多了点,对婶子说他要痛改前非,第二天照喝不误。话说多了,也要痛改前非,第二天照说不误。郑董虽然有钱,但一点架子也没有,他是很幽默很乐呵的一个人。
鑫药不了解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直肠子让郑董不高兴了。
于是,鑫药赶忙解释:“郑叔,您言重了。我不是不懂好歹的人,您的好我们会记一辈子的。可是雨欣刚才说的对,您和舅是在创业,不是在搞慈善。你们能把孩子们邀请到村子里参观,免费提供食宿,沿途还能让孩子们浏览一下北京城,就已经是相当大的善举了。山里的孩子想看看天安门都想疯了。可是,有几个孩子能够达到这份心愿?“
“是啊,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大山里的孩子都到村子里参观。只能有选择性的,挑选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舅舅说。
“对啊,一少部分孩子来了,大部分孩子来不了。没来成的孩子本来就心情郁闷,而来过的孩子回去再一炫耀,让那些没有来过北京的孩子怎么能安心学习?“鑫药说。
我有点听不懂鑫药想要表达什么了,有此顾虑干嘛还领着这十五个孩子来?
“”我们这次来总共带来了十五个孩子。”鑫药接着说,“这些孩子回到家乡一定会将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向其他同学炫耀,尽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他们回去不要跟同学们炫耀这次来北京的经历,但我不可能总跟着他们。
炫耀是人的天性,更何况他们还都是孩子。所以,我建议下一批孩子来北京,只让他们在天安门广场转转,最多再爬到景山顶上看看北京的全貌,其他地方就别去了。什么地铁呀,双层公交车呀,就不要让他们体验了。“”
我感觉鑫药的苗头又指向了我。我学着郑董的口气开玩笑:“鑫药,你放心,我也痛改前非。下一次来参观的孩子们绝不让他们体验坐地铁和双层公交车。除了天安门和景山,其他地方也都不领孩子们去游玩。”
“夏总,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孩子们到北京最重要的是参观郑叔和舅制作的沙盘,不是来北京旅游的。”
“云鹏,你和艾静准备领着孩子们坐哪趟车回北京?”舅舅问云鹏。
“从金寨坐g1748.到合肥,从合肥到北京西坐k4160.。到达北京是凌晨五点。”
“回去的时候呢?”
“和我们回家的车次一样,晚上七点五十七分,坐t63到合肥,然后在换乘动车回金寨。”
“云鹏,你们那个地方都有了动车了?一定很富裕吧?”鑫药问。
云鹏说:“金寨也是一个贫困县。我们家住在县城还凑合,那些山里的农民真的很苦。动车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长沙这些大城市相互通车,路过金寨的。”
舅舅对云鹏和鑫药谈论金寨通动车没有理会,小声对郑董说:“我计划着,这次安徽来村子参观的这批孩子只给他们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天来,第二天就走。”
“为什么只给两天的时间?”郑董不解地问。
“我想实验一下两天的时间,从安徽来北京够不够用?毕竟孩子们每年只有寒暑两个假期。假如能利用双休日,把离北京不太远的,大别山、沂蒙山和吕梁山的孩子们接到北京,那每年就会多出四十批孩子,按每批孩子十五个计算,就能多出六百个孩子到村子里参观。“
“对啊,鑫药说的对,我们邀请孩子们到北京,是为了让他们参观咱们制作的沙盘模型,给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植入一个梦想。我觉得寒暑假也应该把时间定为两天,送走一拨迎来一拨。一个月就能迎来十五批孩子。二建东,你这个主意不错啊?”郑董兴奋地夸奖着舅舅。
两天的时间,让孩子们到北京游玩?
我心里盘算着:鑫药他们这次来北京,刨去往返天数,在北京整整待了六天,我竭尽所能才领着他们转了那么几个地方。
欢乐谷、世界公园、颐和园、香山、自然博物馆……等等都没有去成,两天的时间能在哪儿转一转?
我觉得,计划来北京两天,连科技馆都没有时间去参观。倘若真要是让孩子们只来村子参观舅舅和郑董制作的沙盘模型,恐怕孩子们就没这份热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