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治中的“二重君臣关系”(1/2)
本来张辽喊口号效忠徐阀的时候,还有一段关于作者学习钱穆先生中的一些心得,也就是演义中“主公”“明公”等由来的解释,可是实在太过专业,寥寥几笔是写不出来的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二重君臣关系”是理解东汉政治何以会最终走向魏晋割据乱世的脉门所在,本文就从钱穆先生的这一经典概念出发,为您诠释一番。
钱穆先生曾在其名著中提出一个名唤“二重君主观念”的语词,用来指代东汉政治中相对于其他中国历史朝代所特有的现象。这个提法,后来被中日两国学界所援引,并先后以“二元”君主观、“二层”君臣关系的语词被使用。
在三种提法之中,相对于“二元”君主观,我觉着用“二层”君臣关系或“二重”君主观来形容东汉政治中的君臣关系,要更贴切一些,也更不容易被不了解东汉政治的“外行人”误读。所谓“二层”、“二重”,是有上下二层、上下二重的,“二元”给人的感觉则是“并列二元”,想来导致误读的原因便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二重”君主观、“二层”君臣关系呢?
答:汉帝为第一重君主,汉帝与普天下臣民的关系便是第一层君臣关系,寒鲲在本文就简称其为“帝臣关系”;辟主为第二重君主,与所征辟士人的关系则是第二层君臣关系,寒鲲在本文就简称其为“辟属关系”。
东汉的士人做官入仕,既可以通过汉帝国的系统化察举征辟,也可以通过有资格“开府”的三公、郡守、州部、高阶将军。直接走前一渠道,成为拿皇帝俸禄的官员,那么便直接以皇帝本人为一重君主便可;如若在被皇帝征召前,被开府大臣征辟,那么就是拿开府大臣的薪水,自然要以开府大臣作为除了皇帝以外的第二重君主,也便形成了所谓第二层君臣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