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四章 大器何必晚成(1/2)
第三七四章大器何必晚成
虞允!
南宋大名鼎鼎的柱国之将,主要活跃在高宗晚期与孝宗时期。
一生最为辉煌的便是那场采石之战。
当时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十五万大军渡过淮水,直扑长江,欲从采石南渡。
众所周知,采石渡乃是江南要塞门户,一旦被金军突破,江南无险可守,金军便如入无人之境,后果不堪设想。
临危之时,虞允赶到采石,动员将士,组织了一万八千兵力严防死守,最终击败了十五万金军。
以少胜多,采石大捷,一战成名,彪炳史册。
不久之后,完颜亮因不得人心,被部将所杀,金军撤退,南宋得以渡过又一次危机,苟延残喘近百年。
因采石一战,虞允获得极高声誉,也得到了宋庭的重用,回到故乡蜀地主持军务。
当时虞允便打算效仿诸葛亮,从蜀北出秦陇攻伐,收复失地,与徐还今日的想法如出一辙。
可惜当时宋庭只想偏安一隅,缺少北伐信心,最终没有准许,虞允的一腔抱负与宏大计划此遗憾搁浅。
不管怎么说,虞允都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才。
徐还入蜀之前,还在念叨着蜀名将,除了吴磷、吴玠兄弟外,便是虞允。
万万没想到,这样不期而遇,苏范这样,将他带到自己面前。
同名同姓?概率应该很小。
徐还仔细打量,面前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身材高挑,爽朗精神。
算算时间差不多,采石之战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那时的虞允已经步入年。
而今提前三十年相遇,自然是个英姿勃勃的青年。
这位大器晚成的名将,此时应该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面对那样的凶险,怡然无惧,最终为国家、民族而力挽狂澜,彪炳史册。
而今的他只是个读书好学,胸怀志向的青年,但足以引起徐还的注意和期望。
苏范有些诧异:“子归认识允?”
徐还微微错愕:“呃…敢问虞郎君,令尊可是单名一个祺字?”
虞允闻言,前恭敬一礼:“允拜见秦国公,家父确实单名讳祺。”
徐还佯作恍然:“那对了,听何相公提起过令尊,隐约记得也听到过你的名字。”
何相公?
苏范与虞允都反应过来,徐还说的应该是何栗,与其父虞祺乃是同乡,政和五年一道赴京赶考。
两人都了进士,区别是何栗成绩更好,高状元。虞祺只担任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等寻常职务。
何栗则一路高升,先后担任御史丞、尚书右丞、书侍郎,最终官至仆射,成为大宋宰相。
也正是因此,靖康时,何栗也被金军掳去,身陷北地,鲜有消息。
众所周知,徐还是从北方逃回,兴许他在北方见过何栗,听说过虞祺乃至虞允。
无法求证,但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虞允低声道:“何相公与家父有同乡兼同窗之谊,时常通信,何相公身陷北庭后,家父时常哀叹,思念,也不知……”
“何相公已然…”
徐还摇了摇头:“此事不要告诉令尊了,免得他难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