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九百八十九章 表态(2/2)
杨小西说:周护法,我尊重您和共亏集团的意见!我这边没有什么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好反映的。
唐县令就是要大家表达,哪怕你没有问题反映,你也得说你没问题要反映。大家一一表了态,都表示没有问题,在众人看来王有力就是没有问题的。肖主薄把大家的谈话记录了下来,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徐月道:“我觉得老领导是一个好人。”这话把人说得云里雾里,徐月算得上语言大师了。周圆圆这位顶头上司一向中规中矩,他是朝廷派下来的领导,他对以前的领导也不是太了解,他这么说就是什么人也不想得罪。可叫你表态你总得有态度呀,这绕来绕去,还是把唐县令得罪了,唐县令问大家有没有要反映的问题,他却说对方是好人。
这不是在吐槽唐县令把老领导当成是坏人,他认为他是好人,而唐县令让他们反映问题,这有向老领导问责的意思。周圆圆都说了,应付一下得了,可这唐县令非得一一问到,他心里不满对方派自己下来管理共亏集团。所有的人都说他是自愿的,说共亏集团有油水,要不是为了钱谁会愿意离开朝廷去商行干活,这是别人为什么质疑他的原因。
可以说共亏集团上上下下就没有人相信他,相信他的人品,这年头不是为了谁还能为什么?再有就是共亏集团看不到起色,这么一个大集团要人有人,要渠道有渠道,要资产也有资产,为什么还会年年亏损,人们质疑的是这个。好在,朝廷管得严,下面的人也不敢乱说话,干完活你能按时给钱就行,大家也就知足了,至于上面给你多少,还得看关系。不过,这年头有钱拿就行了,很多的人还得为了生计去奔波,比起别人共亏集团的人还是感觉挺知足的。
徐月原本他是可以高升的,县丞的位置本该是他的,可是却被指派到共亏集团来。说是希望他做为朝廷的官员,能带个头下来把集团带领好,做点事情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将他提上来。其实,这只是唐县令给他编的一个美好谎言,这集团亏了这么多年了,就算他徐月是范蠡在世,商圣转世可是面对的是共亏集团的烂摊子,他也没招。
说起来徐月是很有经商的头脑的人,他以前在朝廷的时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是王有光当县令的时候。他和唐县令都只是他手下办事的,两个人表面上是朝廷的官员,其实他们是王有光的心腹,他们负责在本地帮王县令卖酒,唐县令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当时酒也是稀缺的资源,几乎被王家垄断了,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古人早就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可惜这不是谁都能弄明白的,因为二人卖酒,手里也囤了大量的酒。本来这二人是好兄弟,好哥们,好同窗的,当时二人就私下约定,不管有一天谁上去了,一定要提携另一位兄弟。当时,唐县令和徐月二人都是王有光的左右手,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朝廷重点的培养对象。
当时二人的关系太好了,徐月就天真的以为,不管是谁上去了,这炬城都是二人的天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唐县令就深得此道,一开始就找了个暗线将王家的底细是查了个底朝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大唐的每一个官员,都有认真学习女帝的治国理念,还有她的重要思想,特别是监察御史,他更是将这个部门用得淋漓尽致。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紫微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可笑的是她提倡告密,却不分好坏对错,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
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为奖励告密,武则天对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武则天下诏杀南安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唐朝的宗室被杀戮殆尽,其中幼弱幸存的人也被流放至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