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刚法相(1/2)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地处中原腹地,东西横卧,奇异峻峰,宫观林立,乃中原地区第一名山。
“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少室山上,蒙甜注目远眺,心境豁然开朗。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青山依旧,万古长青。与之相比,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根本不值一提。故人逝去,伤心悲痛在所难免,但也应适可而止,过分的悲痛就变得矫情。望着茫茫群山,燕山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此刻,不知九如在不在少林寺呢?”蒙甜轻声问道。
燕山微微点头,淡笑道:“他倔强而坚强,说得出就一定做得到。”
“那你呢?”蒙甜嫣然一笑。
燕山轻叹了一口气,苦笑道:“自然也是说到做到。”
“那我们这就去少林寺,带着九如一起闯荡江湖!”说话间,蒙甜已拉起了燕山的手,飞奔而去。
泰山大会,少林方丈慧空刚正不阿、慈悲为怀,燕山深表钦佩;君山大会,慧能大师威武不屈、直言不讳,他十分感激;还有,他的祖父慕容博也身在少林。因此,那些在他看来近乎迂腐的少林寺规,他选择了尊重。蒙甜女扮男装,二人一起进入了少林寺。
关于江湖传言,少林弟子根本没有理会,对燕山依旧敬重有加。见到燕山,慧空与慧能更是喜出望外。蒙甜一直笑而不语,却也没有人敢轻视,她手中的悲情剑足以说明一切。
“两位大师,不知寺中可曾收留过一个名叫‘九如’的少年?”寒暄了一阵,燕山随口问道。
闻言,慧空与慧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忧虑。慧能苦笑道:“九如此刻就在寺中,莫非公子认识他?”
见二人神情,燕山与蒙甜心里清楚,肯定发生了一些事情。
燕山连忙道:“我与这少年颇有渊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还望大师直言相告。”
慧能轻叹了一口气,缓缓道:“记得他初到少林之时,执意要用‘九如’作为法号。可少林寺规森严,自然由不得他乱来。没有法号,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少林弟子。因此,少林寺只是收留他,他也愿意做一些杂活作为回报。这孩子任劳任怨,心志坚定,却是异常倔强。曾有好几个弟子劝他归入自己坐下,却因发号一事,都不了了之。即使如此,他在这里过得也算平静。直到有一天,他去帮忙修缮金刚禅院。”说到这里,慧能将目光投向了慧空。
“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燕山显得有些焦急。
“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让我来说吧!”慧空皱了皱眉头,接着道:“这孩子进入金刚禅院之后,没过多久,仿佛着了魔一般,盯着三十二尊金刚像,一看就是一整天。其他几个弟子都知道他的品性,便由他去了,每天都会送去送一些食物和水。却未想到,他在金刚禅院一待就是七天。那时,几个弟子见他那般神情,一点办法也没有。生怕他出事,这才将整件事一五一十的说给我听。当我赶去之时,无意间发现,他的样子竟与其中一尊金刚像十分相似。许久之后,他的身体和神情都发生了变化,却又是另一尊金刚像的姿态。无论其他弟子怎么呼喊,他一点反应也没有。我替他把过脉,除了身子弱一些,没有其他异常。”
听到这里,燕山心中暗道:“莫非他领悟到了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