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除夕夜读(1/2)
放假之后没多久,秦飞就已经慢慢的走出自己内心的牢笼,但是此时的秦飞除了要完成爷爷临终前的嘱托,或者说达到爷爷对他的期望之外就没有别的目标了。
无依无靠,站在人生的一个交界处,秦飞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亲人,他时常上课走神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已经隔离,自己正在慢慢的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人陪伴,没有期待,也没有目标。
就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和大地的联系。虽然理性上想摆脱这种状态,但是却非常无奈的发现自己原来是飘在真空中的,没有任何一个借力的东西。
去赶集置办年货其实是秦飞努力寻找和重温之前和爷爷共同生活幸福感的一种尝试,很不幸买回来的东西还是一个人慢慢的吃完,再也没有那张慈祥的面孔坐在桌子另一边。
也许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夏老校长给他挑的书在快过年的时候成了救治他的一份良药。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正能量的榜样,这时候也是秦飞排解孤独和走出困境的绝好参标准。孙少平出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那时候的乡土气息到今天一直延续着,只不过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好了。
小说刚开始的一个细节打动了秦飞,那就是用麦面做的白面馍馍、玉米面做的黄面馍馍和高粱面做的黑面馍馍被学生们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场景。
孙少平总是最后一个去,吃的也是最差的黑面馍馍。秦飞虽然没有吃过高粱面默默,但是小时候爷爷也做过玉米面馍馍,和面的时候加了不少的糖,所以吃起来蛮好吃的,那次秦飞吃了两个馍馍结果到了下午胃就开始反酸,非常难受。
后来爷爷告诉他说玉米面吃多了胃会不舒服,但是爷爷回过头来有说自己小的时候一般人家能吃饱玉米面都算是好光景,爷爷小时候父亲殁的早,连玉米面都吃不上,经常是跑野地里挖野菜充饥。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应该是秦飞父辈的时代。孙少平家里有三个兄弟姐妹,上有一个大哥孙少安,下有一个妹妹孙兰香。
老大孙少安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到那时因为家庭原因初中毕业就留在家中挣工分,把继续学习的机会让给自己的弟弟和妹妹。虽然家庭情况很差,但是孙少安和孙少平依然努力奋进,不断和命运抗争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故事。
秦飞在家里捧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一天到晚都在读,几乎都忘了吃饭,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切一点熟肉热一热填饱肚子继续读,甚至在热饭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书不停地看。时常为主人公孙少平的经历感动,好几次都激动的眼睛发酸快流出泪来。
当读到孙少平第一次离家去县城旁边的村子里给人家背石头建房子赚钱,因为之前没有出过大力气做过苦力活导致背上全是伤痛的情节时,秦飞停了下来。
他想到了自己,爷爷走之前给自己留足了足够上完大学的钱,自己和孙少平相比而言,算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自己手里还有接近十八万元。
自己不用去为生活下去发愁,要知道即使到了21世纪,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家里情况不好放弃读书的,自己现在的情况比别人好多了,更比孙少平好多了,没有理由继续这样继续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自我怜惜。
和孙少平经历的困苦相比,自己的处境还是好很多了。孙少平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依然努力的奋斗,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还在做工之余努力的不断阅读和学习。
自己现在就只是单单的学习而已,更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学习抓紧,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努力多读书,像孙少平那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
在佩服主人公孙少平的坚毅的同时,秦飞也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之前爷爷的日记自己都是跳着看的,虽然爷爷的经历和书中孙少平的经历大相径庭,但是相同点很多,两人都是非常努力,也永远不放弃自己的责任,面对困难不仅仅是伤心,更多了一份坚定走出来的坚毅。
这让秦飞渐渐的也多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看看自己能走多远,看看自己的人生会有多精彩。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也渐渐的摆脱了考个好成绩的狭窄认识,对于学习的理解也变得更深刻一些,学习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秦飞在家中埋头读书,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吃罢午饭就陆陆续续开始张贴对联了。
秦飞找了一个小碗,在里面倒上一点麦面粉,然后倒进去一点开水烫成了糨子,然后将糨子往对联上均匀的涂抹,之后便登上短梯子将对联贴好。当时选对联的时候秦飞就非常用心的挑了好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