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毕魏(2/2)
守城的将士再无收意,顿时这座辉煌了几十年的城池,就这样被秦军攻破。魏皇毕迈没有发誓发愤图强,而是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就迁都去了大梁,远离秦国。
毕迈的懦弱没有遭到国人得嘲笑,反而被仕子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天下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没听书过哪个国家战败后,丢了国家的。那样天下其他各国都会出手共同制裁这个国家,所以打不过秦国,离他远远的就好了。自然会有人收拾秦国,何必自己上呢,过好太平日子就好。
日子久了,魏国人的这种想法就越来越根深蒂固。
太子毕仁看不下去了,虽然他也只是一个书生,但书生身边总会有一群义愤填膺的人。他们什么都看不惯,日子太平了,说国家不思进取。天天战乱,说国家穷兵黩武。国家变法了,说法家严刑酷法祸害苍生,国家不变,又说国家墨守成规跟不上天下的节奏。总之就是你干什么他都不爽,你还不能骂他杀他,一旦做了便是伤了天下仕子的心。
可是这些人,你让他去干实事,对不起,眼界太高,脚是飘得,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
毕仁其实也是这么个人,太子十余年,在政事上各种侃侃而谈,士大夫打击了一遍。却从没拿出一个有效的方案出来。魏国迁都,他心里充满了鄙夷,但让他留下镇守安邑,他却又不肯。到了大梁,天天和一群书生在一起,筹划着如何重建魏国。有时讨论的激烈的时候能连续讨论数日。
毕迈知道太子的性格,他觉得跟这些仕子在一起,并不是没有好处,在激烈的争辩中说不定能产生新的思想,对魏国的未来有好处。而且毕迈还指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将魏国变得强大起来,来替自己报仇。
有了望子成龙的期望,自然对儿子也是有所放纵。毕仁越来越嚣张,也越来越自以为是。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毕竟毕迈就一个儿子,他以后就是魏国的天子,惹怒了他自己以后还怎么为官。
敢于直言的也不是没有,有几个大臣也曾在朝堂之上反驳过毕仁。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为的,最终的结果都是,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就像一个魔咒,一旦顶撞了太子,不会过多久,就会被查出来贪污,买官卖官,或者举党营私。
所以朝中没人再敢公开说太子什么话了,大家最多就是私下里聊一下。可是怪事紧接着又开始了,有些人刚在底下议论完太子,第二天就被抄了家,而且一抄一个准,绝对是贪污犯。
民间亲切的称太子是反贪先锋,百官都惧怕太子神威,该闭嘴的闭嘴,不敢多说一句。于是太子一时间在百姓心中地位无人能取代,而在百官口中也是贤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