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章 嘉苑工业园区(2/2)
有人说,这种字卖给谁啊?呵呵,且不说卖给其他个人,甚至就是现代社会甘泉县博物馆,也极有可能收购一幅当年某县太爷的字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得上是该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证明吧?
所以这东西,不愁没人买。
仅就字画旧物这一块,银河贸易已经和十几家各类收藏、拍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只要有利益,不良好也得良好。
朱碧华带到现代的货,没有出现一件b货,即使有高仿,朱碧华也给予了说明。这就保证了对方的基本收益。此外,朱碧华给出的价格还比市面上略为优惠5%左右,如果是拍卖佣金,朱碧华也没有提出特别要求,都按拍卖行的规矩来,也即在佣金这一块,朱碧华也属于“财大气粗”。
这样有货源有实力的合作对象,谁愿意去坑啊,那真的是打伙求财最好的伙伴了。至于那些知道朱碧华这个集团底细的,尼玛,谁敢吃他,你还想不想活了啊!
所以朱碧华等人也是挣了点钱的。如果把所有的货物全部出手,2亿净利润是少不了的。不过现在银河集团的现金流,也吸有几千万级别。
为毛会这样?因为种花家的那些军火,必须得使用硬通货支付。所谓硬通货,要么是美元、英镑,要么就是黄金。
而这批货物目前的款项并未从八路军手上收回来,这就导致朱碧华看起来暂时没啥钱的样子。
但看起来没有钱的样子,朱碧华却要将日子当成有钱的日子来过。
这天朱碧华很忙,他回到了老家嘉苑县。
嘉苑位于著名的嘉陵江边,有水路通长江。
朱碧华决定在嘉苑县靠近江边打造一座工业城。当然工业城说法有点偏差,但至少是准备打造一个工业园区。
打造这个园区,朱碧华的目的并不是赚钱,也不是为了促进生产。事实上朱碧华想要生产的产品,大多是过时产品,而且种花家的产能绝对过剩。
但朱碧华就是想建这样一个工业园区,因为他的“时空商人载具”可是在自家地窖里发现的,说明家乡与自己有缘。
再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朱碧华发达了,适当地报答一下乡梓,也是人之常情。这正是种花家的传统美德呢。
这个工业园区,朱碧华准备自己独立投资。
当然工厂得一个一个地来。
首批要建的,是“银河鞋袜制造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00亩,除土地外,总投资大约要3亿元,根据设计,这个厂区如果全部建成,将可以容纳2万员工在其工作,每年产值将在50亿以上。
一个企业,就能让嘉苑县工业数据上一个台阶。
至于土地,则采取租赁的方式,租赁期50年,每年给当地政府的租赁费为每亩2500斤稻谷价格,也即每亩每年大约2500元,1000亩一年才250万元,这个价格是非常便宜的。
但当地政府并不吃亏,因为这片地,有一部分是良田,另一部分则是河滩地。况且政府在工业开发中,主要也不是靠卖地收钱,而是靠就业与税收。
在与政府的谈判中,政府其实差点以为朱碧华是骗子。
因为朱碧华生产的鞋类,并不是今天很时尚的高端鞋子,而是啥胶底鞋、胶鞋、雨鞋、雨靴,就是要生产皮鞋,也多是以人造革为原料的低端皮革,最高批发价不会超过30元一双的百分百的地摊货。
好吧,生产啥地方政府也不能干涉,再说朱碧华嘴中吐出的啥非洲的情况,一个县政府里的人,也没多少人了解那里的情况。如果电视镜头里是真的,那么那些非洲人脚上似乎真的还没啥鞋穿。
但朱碧华拍着胸口保证,他生产的鞋袜保证百分百卖出去时,地方政府的官员就觉得这有点过了。
你欺负我们没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你这又不是定制、定单生产,哪能保证百分百卖出去?难道你没听过,经营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但最终地方政府也没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嘉苑县这些年来,就没一家像样的企业,曾经也建过一些制造企业,但没搞两年都垮掉了。不是有人说,种花家的企业平均寿命不足2年么,嘉苑这种情况也不算啥。
当然,嘉苑政府没有深究,是因为朱碧华拿出来的是真金白银。虽然1000亩土地的承租价格极低,但政府在谈判时,也采取了一点小手腕,即要求朱碧华一次性支付10年的租金,这就是2500万元!
而朱碧华表示毫无问题,签字当天钱就可以到政府的账上。
在上马这个项目之前,朱碧华在股东之间也进行过讨论,有人怀疑抗战时空百姓十分贫穷,你上这种大规模的鞋袜公司,有人买得起么?
最后的答案是魏明给出来的:“整个二战期间,因为各国重点都在发展军事工业,注重军工物资,所以民用物资这块十分紧缺,而且价格也特别高。
从赚钱的角度讲,银河鞋袜公司以及此后针对二战时空的各类民用产品,都会有一个大好的前途。当然,军工原材料,譬如钢铁等,其价格也会迅速上涨。”
这就是魏明,别人根本不是站在啥八路或果府角度,而是站在全球的高度看问题。而这个答案,也给朱碧华指明了方向。
看来,有条件的话得在抗战时空搞几个钢铁企业起来。
根据计划,银河鞋袜有限公司拿到土地后施工队伍立即进场,进行“三通一平”施工,然后就是上马各类活动板房,争取在1938年6月底建成投产。
是的,这个工业园区,朱碧华并不准备打造成那啥高端的货色,全部是能生产就好,够用适用就好,等以后有钱了,推翻重新建厂房也不错。
朱碧华出席了“银河鞋袜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并与县政府的人进行了座谈。
这个座谈是必须的,因为政府也想了解朱碧华的实力,而朱碧华也想政府把附近的几万亩土地给他先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