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2)(2/2)
水沙灭火法很快见了效,方旭高兴地对沈德鸿说:“行,不亏是知识分子,脑子里装的东西就是多。好样的,你可是为咱大窑山立了大功。”
然,水沙的局限性凸现了出来,水气蒸发后,老空依旧复燃。
方旭把目光再次投向了总工沈德鸿,这次他没有看到期望中的答复。
沈德鸿说:“这是个难点,需要时间。”
方旭不悦:“可时间不等我们呀,我就不相信这小小的火能捆住我们的手脚。走,我们下矿,实地调查小煤窑情况。***说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倒要看看这地火到底有多厉害。”说完话方旭把腿就走。
“方局长,井下险象环生,太危险了。”有人阻止住了他。
“闪开!我去井下危险,那么我们的工人兄弟就该欲火奋战?他们是孙猴子不怕火?”
巷道低矮,弓着腰稍不留意就撞上头顶。解放前,无论是国有还是官僚资本企业、私营企业,采煤方式十分落后,全用手镐掘进,且无支架。巷道将煤层切割成不规则的块状,然后自上而下形成放大棚高落式采煤,大块煤被工人背出,碎末煤被遗弃填于老塘,老空便形成了上下小、中间大的卵形原始形态。
下到一定的程度,热浪已经使方旭他们无法再前行,无奈只好返回地面。
坐在巷口小息,方旭和他的同仁们也没能想出个好办法。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沈德鸿,沈德鸿的眼睛在回避。
方旭几近绝望,他问其他同志:“我们重新改扩建的一号井现在情况怎样?”
管生产的副局长向他汇报道:“按照设计,在避开老空后,仍旧不时发生自燃,工人们头顶明火、脚踩老空进行冒险作业。”
方旭亲的眉拧成了一团。
他站起身,不声不响地往远处的一号井走去,其他人表情沉重地跟他再次下到了工作面上。
烟气呛人,热浪逼人,面对工作中汗流浃背的工人,方旭难过地潸然泪下。
“停止生产,再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我们的阶级兄弟同样是人啊,不管他们的死活,我们和国民党有什么两样?撤,全撤出地面。”
那些日子里,井下是火,方旭满脑子也是火,一闭上眼睛就全是头顶明火、脚踏老空的工人兄弟。同时他也为浪费国家资源而痛心。他是搞地质出身的人,国家每年花那么多的钱找个矿多不容易,不能就开采百分之三、四十就算完事啊,这样开采,我们这块土地上还能有多少资源呢?就是为了避开这个多年来破坏性开采遗留下来的老空,按照设计,从煤层底板以上四至八米内分层开采,上部十米左右煤层全部丢弃。这能不叫人心痛?
方旭步出家门,站在巷道口长时间地发愣。这些日子里,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他已经下令提高层位,过老空进行开采。就这因着火而被迫停工,或因工作面垮塌而以失败告终。多次试验后,只得回到原设计路子,在老空以下,沿用煤皮假顶和长壁漏斗等落后工艺进行采煤。由此报废巷道近一千五百米,封闭回采工作面三十一个,冻结煤量二百五十万吨,生产时常处于半停产状态。
怎么办?
方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常半夜站在窗前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发怔。
子惠担心了,为他披衣,和他一同煎熬。
在局党委会上,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总结分析了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后,针对回采量不足、采掘失调、采煤方法不合理、生产事故多、发火严重等问题,方旭明确指出了造成这一系列矛盾都集中在一个“火”字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会上果断提出了“灭、掘、采”的方针,把防火、灭火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会后,方旭亲自组织了由工人、领导干部、技术工程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调查小组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且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否定水沙灭火的基础上,方旭责成沈德鸿牵头,一定要突破这个瓶颈。经过反复试验,攻关小组成功提出了黄泥灌浆法。此办法是选择粘性较强的红粘土,经过浸泡、配浆、滤浆等工序,将红泥浆通过管道注入灌浆区域,经脱水后沉积在老空区及发火区,起到防火灭火、充填老空、胶结虚煤、降温除尘、排除瓦斯等作用,在试验中还创造了利用小窑口向老空灌浆、打钻灌浆、密闭灌浆等先进方法。自此,小窑老空“禁区”被闯关成功,通过金属网假顶分层采集法,彻底打破了老空不能复采的迷信。
方旭乐得合不拢嘴。他当胸给了沈德鸿一拳,说:“行,不亏是满肚子有学问的人,这知识多的人就是不简单。”
沈德鸿谦虚地说:“这都是你逼出来的。”
采用黄泥灌浆法,经过三年的奋战,整个大窑山地下自燃的火被彻底扑灭。
方旭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