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三国时期水战方式(2/2)
而东吴是攻方,为了避免在黄祖的弓箭防守下造成较大的损失,采用速度快的艨艟来接近敌船,靠东吴强悍的肉搏能力,直接打乱敌军。所以战后孙权对部下的勇猛大为赞赏。
所谓小虎认为冲撞战是水战的主要方式可能是受西方战的误导。三国时期主要还是弓箭和接舷战。
麒麟说得很有道理,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水战可能形式不一样。
西方水战中的撞角是安装在船头的吃水线附近,这样在撞击敌舰以后,可以使敌舰吃水线部位出现窟窿,造成漏水。如果撞角在吃水线以上太高的话,恐怕是没有什么威力的。我们看《加勒比海盗》电影里,很多时候对方的火炮已经击中了船的侧舷,但是由于位置在吃水线以上,不会造成船身漏水,所以把船身修补一下还可以继续用。那些海盗船的侧舷上也开了很多窗口作为火炮的炮口。
西方古船的侧舷也开了很多窗口作为船桨伸出的地方。
另外,撞角有很多是用金属打造的,也可能只是前面的部分尖头是金属制的,这样硬度比对方船舰的木板要高,容易撞毁敌舰。
雅典人不光是改变了海军的舰种组成,他们还改变了海战的战术。在海军由五十桨船主导的时代,由于双方主要是靠弓箭来交战的,所以双方一般会在相隔30-50米左右的距离上并行行驶,让本方甲板上的弓手在侧舷向对方射箭。而三列桨舰由于速度较快,所以雅典人想出了更有效的战术:在舰艏的“猪头”前加上一块由青铜制成的“顶/ram”(参见上图)。这样,可以让三列桨舰直接冲向对方的侧舷,用“顶”去撞对方的船身。由于“顶”是在水线附近的,所以一旦对方的船身被“顶”撞破,马上就开始进水,当然也就失去战斗力了(参见下图)。“顶”最早可能在五十桨船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一直不是海战的主要战斗武器。这是因为五十桨船没有足够的速度。据测试,要想把一般的船体撞破,攻击者的速度至少需要有10节。所以这种战术是随着三列桨舰的流行才流行开的。
这种“顶”战术要求船既有速度,也能灵活操纵、快速变换行驶方向,以求在海战中随时寻找战机。这就是当时海战的诀窍。事实上,一组训练有素的船员,能够让一艘三列桨舰在1分钟之内完成180°的转弯,且转弯半径不超过1。5个船长。
由于“顶”长期和水接触,所以希腊人没有用更硬的铁来铸造它,而是用了比较不容易生锈的青铜。而且他们故意没有把“顶”的前端铸成一个针尖,而是铸得比较钝(参见下图)。这是为了避免撞上对方的船之后,“顶”被嵌在对方的船身上,自己的船也动弹不得了。毕竟我们需要的效果是“撞破”,而不是“扎穿”。
这种称为“顶”的撞角,有的资料中认为最早是由古埃及人发明的,后来被古代腓尼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加以利用和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可能并没有使用撞角作为主要进攻手段,没有从古埃及人那里学习利用撞角用于军事,所以应该还是以箭矢战为主,靠近时使用接舷战。
水战各船的用途和装备在《通典》中有明确记载,格思略引如下:
“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橹、帆席、縆索、沉石、调度,与常船不殊。
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礨石、铁汁,状如城垒。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游艇:无女墙,舷上置桨(音奖)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楼船在西汉时即广泛使用,路博德南征时即有使用楼船。到了东汉初年,公孙述曾造十层楼船,耀武汉沔。到了东晋,孙恩曾率楼船千艘,气势震天。但是楼船有致命弱点,就是不抗风浪。汉元帝曾经想乘楼船,薛广德以死相谏,以为险途,人君当慎之。三国时代,杜畿、董袭就是死于楼船事故。所以,楼船一般只用于风浪较小的河流,主要是防御和震慑敌军,真正作战未必发挥得了很大的作用。
纯以撞击作为攻击方式似不多见,从《通典》来看,攻击方式多种多样。撞击这种类似性攻击的方式大概古人不太会使用吧,毕竟就算撞沉敌舰自己的船也会有致命损伤。
我也认为冲撞应该不是三国水战的重点。
这个战术不仅需要较高的操船水平,而且要不停的运动找到上风向,因为风力不够就严重限制动能。因为要腾挪,这就限制了他的作战场所,只有大海有足够大的场所来完成这种腾挪。以长江中游的宽度就不可能了。因为战场范围的限制,水战必定是极其无聊的对射+登船(个人认为)其他的战术都很难施展开。撞击也应该只局限于大船对小船。
说句题外话,以长江中游的宽度(武汉一带约为2000米)别说对战,就是驻扎大规模水师都捉襟见肘,所以我一直认为曹操和周瑜不是南北隔江对峙的,而是东西对峙即上游和下游对峙的。
10层楼船?这个真的可以打仗?如果可以的话,那古代中国的科技真是鬼神莫测。如果不可以的话,这种大二无用,徒耗钱财的东西也算是战史上的蠢物了。
我也基本同意冲撞战的确不能作为古代中国水战的主要方式。因为冲撞战要求舰船的速度达到10节以上,需要用三列桨舰才能达到这样的高速度。帆船的速度很难达到这样的高速度。
另外,赤壁之战的时候,双方的确是驻扎在上下游的,赤壁和乌林本身就不在一处。而根据密版主等人的研究成果,好像说曹军驻扎在云梦泽、巴丘湖之类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可以请密版主来解答这个问题。
因为接舷战的关键是船员的数量,所以楼船的可载人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像楼船多的可载3000人。如果是少量的敌军涌上船舷,楼船依靠人数优势反而可以占优。所以楼船搞的那么多层,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增加载人量。
另外水军战法也很重要。甚至比陆军还要重要。艨艟斗舰突入敌阵,切割打散。水上不同陆地,船与船之间分散了很难再集结。而接舷战一旦将对手打散,就可以各个击破。
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将战船相连,也有防止吴军利用艨艟突击的作用。吴军的艨艟斗舰当时是其优势。
这是水战和陆战的区别之一。
如果同样的人数2000,一个是楼船,另一个是两只小船各1000。如果小船被敌船分割,由于在水上被冲散而不容易支援,小船进入接舷战后只有1000人参与战斗。而楼船进入接舷战,本船就有2000人,实力比小船大一倍。
而楼船的重量大,撞击力也大。小船如果高速突进撞击,恐怕先翻船的还是小船。
舟战的资料比较少。我所知道的资料只有:
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御览》三百十五引《越绝书伍子胥水战法》)可见接舷战和对射是舟战的主要方式。
《百战奇略》中记载舟战: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遂战,吴师败绩。
可见借助水流使战舰冲击敌阵,是舟战的要点。
《孙膑兵法》记载十阵之水阵: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楷蓯柤贰辑□绛皆具。进则必遂,退则不蹙,方蹙从流,以敌之人为招。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敌往则遂,敌来则蹙,推攘因慎而饬之,移而革之,阵()而之,规而离之。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孙膑兵法有很多字存疑)
《孙膑兵法十阵》:“水阵者,所以伥固也。”
水阵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固性。如果水阵被敌船冲散,船与船之间的联系将大为削减。因此水战的关键有移而革之,阵()而之,规而离之。
古代兵法之中不称之为水战,另称为舟战。《百战奇略》当中水战是指陆地和江河之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