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曹操追敌(1/2)
联军看似胜利在望,董卓已无心再战。
可是事件总是有着其必然性,不可能让你一帆风顺,局势的变化让人跌破眼镜。
从丁亥日起,朝廷西迁长安之后,献帝和诸官吏到达长安之后,董卓却没有紧跟着去,大汉暂时由王允主持朝政。
董卓去哪了?洛阳一片废墟,民不聊生,十不存一,已经没有留下的必要了,迁都长安之后,董卓也是胆大心细,先不管反董联军这边,而是调动兵马直面由南方而来的兵马。
此时的联军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多路诸侯驻扎的虎牢关的东边,此地易守难攻,而且和后方联系便捷,补给方便,聚集了关东联军的大部分兵力,实力最强。
第二部分,便是汜水关外的以袁绍为主的众多河内军士,兵马稍弱一筹,大致位于洛阳北边。
第三部分,就是袁术与孙坚从南方聚集而来的兵马,分布在鲁阳至梁东一带。
而孔伷在洛阳东南一带的颍川屯兵,纯粹是来打酱油的,因此不值一提。
董卓竟然弃了联军兵马,而聚集军队,准备先解决这南方来的兵马,也就是第三部分兵马,董卓也是被孙坚吓到了,孙坚得了袁术的支持,从南阳起兵,一路直杀过来,连破数关,一时风头正盛,天下无人敢直称“孙破虏”之名。
事实证明董卓这计策真是高明,就地理位置而言,南阳兵马还要更加危险一些,不仅能攻击洛阳,对长安也能构成威胁,而联军兵马,威胁性远远不及,纵然给他个洛阳又如何?
这番出谋划策,颇有几分神韵,料想也不是董卓能想出来的。
这就跟弹簧一般,你给它压力,它就会凝在一起,更加反弹。若是松一点,它也就那样,又增长不了。
先说袁术与孙坚这边,也不知为何,承受了绝大多数的压力,依旧在坚持着,一路斩将夺旗,披荆执锐,自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在,这让林凡纳闷不已,以袁术的脾气,不该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应该是其中发生了些许变化,只是林凡不知道罢了。
另外一边,各诸侯畏惧董卓势力,连番征战也是折损人马,开始有了保存实力的心思,虽然也奉袁绍为盟主,也同意讨伐董卓,可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算盘,让他们喊几句口号没问题,至于出人出力去讨伐强大的西凉军,那就恕不奉陪了。
因此,董卓迁都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联军的内变。
初时还不明显,随着时间变化才抑制不住了,董卓撤兵后,守关部将便献了汜水关。汜水关一失,虎牢关也不好守,四五天的功夫便打下来了。诸侯各引军入关,占据了这两处关卡。
时值袁术占据豫州,但也未完全收服,袁绍起了心思,毕竟是老袁家的基业,袁术能抢,为什么我袁绍不能抢?
因此在袁术为孙坚请命豫州牧之后,在孙坚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借机会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