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始办官学(1/2)
转瞬之间,时间眨眼而过,就到了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0八年,林凡也正式迈入四十不惑阶段。
数年时间之内,各地治理的都不错,前年的旱灾与蝗灾早已过去,江南之民尽数迁移至司隶地方,徐奕倾尽其能,将司隶治理的井井有条,生机勃勃。
这人一多,就显得热闹了,各类职业,士农工商就都逐渐兴起了,虽受战乱,但司隶本是沃土不假,在徐奕的迅速开荒之下,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命。
就连被大水肆虐的成都平原,也在田丰的治理下恢复生机,现在也能略有支出。
不过林凡依旧是在南阳治政,还未搬到长安之中。
司隶能有如此快速的恢复生机,和它本身的富沃有一定关系,两汉以来,这地方就是国都之所在,司隶为天下之中,也为重中之重。但细细一说,与林凡的功劳也不可分割,林凡在数年前就放出消息说准备迁政至长安,长安乃至司隶的地位提高,令无数有志之士奔赴效之,这才一步一步发展而成的。
这一日,南阳之中,略靠外的荆州山下,林凡正在与张纮等人,商议关于荆山书院开张之事。
荆山距南阳也不远,快马加鞭一日即到。林凡也不愿将书院放在离治政场所太近的地方。
建立荆山书院,意义却非凡,乃是林凡弘扬文风,建立官学的第一步。
所谓官学,便是说各朝各代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比私学的意义要更加重大一些。
官学最始,应该是齐恒公设办的稷下学宫,集诸子百家之说,文风为天下之最。
随后官学也逐渐兴起,两汉时期,平帝元始三年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太学与国子监,其中学子皆可自称为天子门生。
就意义上而言,荆山学院为官学,司马徽的荆襄书院为私学,官学与私学意义不同,林凡能建官学,也透漏出自己崇尚文风,加办治学的思想理念,这是诸侯走向国家很重要的一步。
甚至于,林凡还想着将九年义务教育也搬出来,不过终究是与民风不符,受到众多下属的连连劝阻,也只要作罢。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办不到,但林凡也没闲着,一层一层的学校置办下去,州郡县乡里各有学校,入学收费极低,择其优者充入更高学府。
很明显,荆山书院就是林凡意想之中的最高学府,日后代替太学与国子监的存在。
不仅如此,林凡也没压制私学的打算,甚至于这类的荆山书院,林凡也不准备只办一个。宋朝有四大书院之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林凡野心也不多,只要来上七个八个就好了
“孤置官学,不为权贵,只为天下苍生,至此以后,贫富皆可入学,老幼无歧,入书院者,文风自由,可为政,可从军,可研术,可治学。书院盛行讲会,不同学派或不同观点皆可进行讲会,开展争辩。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