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则(1/2)
1、对《手臂录》中长枪规格的了解。
与戚继光等军方人士的推荐不同,吴殳提倡的长枪规格偏重短、重、硬,其原因在于要使用更多的技巧,发挥更大能力。枪短、重心靠手,有利于把握平衡;枪全重大、腰硬,容易拨开对方武器,也不容易被被对方拨开。
吴殳推荐的长枪长度为九尺七寸,是不是明代营造尺不确定,大致相当于今制3.1米左右。重量在八或者九斤(明朝一斤通常取0.59千克左右,不超过0.6千克),也即4.72千克左右,或5.31千克左右;力量特别强的,用十三斤,即7.67千克左右。
吴殳所说长枪体形,是枪根大致满手掌或稍多,枪杆要很硬,受到外力不至于明显晃动,尖径半寸。看书时对尖径半寸有怀疑,觉得容易被砍断,因为明代营造尺半寸不过1.6cm,裁衣尺也大不了多少。
后来实测一些自然长成的、无明显弯曲的直条树干(长度3米左右,重量不超过2公斤),尖径半寸时,离尖径7、8厘米的地方,直径已经有2.5cm有余。这个地方,通常是枪筒套住的末端,如果木材好,强度大,是足够的。而且枪筒长度10厘米以上的并不少,吴殳也没做要求。
至于戚继光所说的竹竿长枪、狼筅,因笔者对竹子见得很多,对其材料性能并不怀疑。
2、对《赵士祯神器谱》中度量衡的推断。
数年前看赵氏《神器谱》时,就对里面鲁密铳的长度和《茅元仪·武备志》不同有疑惑,写《鸟铳考》后,又从度量衡和现代清宫遗物对比分析,得出一种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