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没有焦点(1/2)
第一,我们勘察现场的干警,谁也没有见到与这个笔记本之类有关的东西,所以也无法证实它是否存在。假如真像郭家人讲的,确有一个类似笔记本的东西,又有谁会相信,某个人因为这本只对老人有用,而对其他人构不成威胁的笔记本,如此丧心病狂,又这般费尽心机地杀人灭口?
对肇事者拿走笔记本的说法,我个人倾向之前的结论,假如真的是被司机拿走的话,那也是临时起意,随手拿走,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找到被害人的身份,拖延时间,为自己逃逸提供掩护。所以,我们不能被对方误会,去追查什么笔记之类的东西。
这个司机,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找不到凶手的作案动机,他杀就不能成立。这是所有凶杀案的第一条件,也是大家公认的前提条件。
还有一个领导认为:yu dà hǎi提出的几大疑点,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鉴于市局已经发出通缉‘事故肇事者’的文告,不必要再浪费人力物力,兴师动众地重启调查。只要等到把案犯缉拿归案后,一切真相自然大白。届时,根据嫌疑人的口供,如果需要,针对本案性质再做出适当调整。
这位领导发表的观点,几乎和刑警队答复郭庆的意见一样。这意味着yu dà hǎi想要改变这起案件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毫无疑问,他提出的复查动议,即把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申请改为‘刑事案件’的意见,被领导们研究后否决。
对于这个结果,yu dà hǎi既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服从。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提出的‘作案动机,’因此造成主要证据缺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于怀疑李喆之死,可能与这起交通肇事案存在因果关系,是自己基于理论上的推理,也没有任何证据去证明。作为一个称职的专业人士,或者是职业警察,如果不能提供证据证明。他不可能信口开河,制造无的放矢。
针对刑事案件与交通肇事逃逸案下发的通缉令,因为案件性质不同通缉的等级不同,追捕的力度也不同。所以,对yu dà hǎi来说,失去刑事案件这个大前提,不管最后能不能抓到肇事司机,结果证明的,只是郭自爱是否是酒醉引发事故而已。
假如仅仅出现这样的结果,即使证明郭自爱并非酒醉引发事故,在他yu dà hǎi看来,对这位忠诚老实的郭自爱老人而言,都是一种羞辱。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在老人死不瞑目的怒视中,所感觉到的其中隐藏着的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
不管你认不认可,即使在今天,很少有人从利用交通事故杀人的角度,去思考法律留下的合理规避问题。不管交通事故造成多少死伤后果,在法律审判上,只要对方积极给予被害人经济赔偿,基本很少被判重刑,更别提极刑。
就这样,yu dà hǎi被自己的推理困住了:似乎我所做的一切努力,仅仅为了推翻郭自爱是否是酒醉引发的‘交通肇事逃逸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