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之行(2/2)
但从后来史实来看,这个推荐信并没有发出去,最终整个事情莫名其妙就不了了之。眼见大有成功的希望,但最终结局却是让这个热血青年吃了哑巴亏,从此再无下文。看来,即便是诗仙李白,刚从山中出来踏入社会之始,也避免不了被人涮的下场啊!
为什么明明看上去一帆风顺的李白干谒会失败?这恐怕还是李白自己的问题。很可能是他在山中独自读书,对官场人情世故知悉甚少,不知不觉得罪人有关。其实,他这次出山,不仅去干谒了苏颋,同时也走了另外一位当地长官渝州刺史李邕的门路,大概是因为李邕对他有点冷淡,结果心高气傲的李白狂士之风发作,写了一首《上李邕》作为回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桓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一派狂傲之情跃然纸上,几乎就是在直接面斥李邕有眼无珠。固然,这种傲骨是李白的优点之一,而且他也有这个天赋,可以藐视任何其他文人。但问题是,这个李邕不仅是当地直属长官,还在武周和中宗朝历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这种清望官,并且是著名古文注释家李善之子,地位、名望、家风样样具足。和这种大人物比起来,此时的李白真就是不知道从哪座大山里钻出来的愣头青。可他居然真敢就这样硬怼了上去,就算苏颋看得上他的才华,在读过这首《上李邕》之后,恐怕也只能苦笑着把推荐信悄悄撕了吧。
李邕书法《李思训碑》局部求官失败,学道修仙
信心满满地去干谒求仕,结果失败,失败之后就去游山玩水,高声宣布自己要学道修仙,这几乎已经成为李白人生中最常见的套路,甚至在他20岁第一次求仕受挫之后,他就完美地上演了一遍。成都之行失利之后,李白先后去周围的两座名山:青城和峨眉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现代,林凡,工笔国画
峨眉山几乎位于成都正南,因远观其山绵延百里,轮廓修长,柔美如黛,“两山相对如蛾眉”的缘故。整座山区云雾缭绕,连日不开。晴日之时在其顶峰远眺,能看到万里云海和远处皑皑雪山,素有“雄、秀、神、奇”赞誉,景色秀丽,气象万千,历来都是蜀中名胜。今天的峨眉山虽然号称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列汉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这里还是一座货真价实的道教名山。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以成都附近鹤鸣山为中心,划分了24个教区,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每个级别依托名山,划分出八个治,即为道教中著名的“二十四治”,到了张鲁时期,峨眉山成为仅次于青城山的第二游治第八治,正式成为道家仙山之一,此后峨眉山在道教神话中地位逐渐升高,到了西晋,已经被公认为神仙居住的“第七洞天”了。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
对于一贯保持着修仙兴趣的李白来说,这个“第七洞天”自然不可错过。游览之后,他更是不可抑制地写下诗句,打头一句就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接下来就是李白每当世俗受挫之际,求道心就大盛的套路,他念念不忘的是“泠然紫霞”“得锦囊术”,幻想自己能摆脱凡尘俗世,“云间吟琼箫”,最好就能遇到传说的仙人“骑羊子”,和他一起“携手凌白日”。
然而这不过也是李白现实失败之后的一种逃避罢了。在返回匡山的途中,他顺路游玩了另一座道教名山青城山,当时没有说什么,等到下山之后,块垒在胸的他终于禁不住,写下了一首《春感》。提手第一句便是充满无穷无尽感慨:“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一种颓废难过之情油然而生。虽然畅游了心目中的仙山,传说黄帝拜师的青城山,但心灰意冷的李白却一点精神都打不起来,这次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干谒之旅,最终留在他记忆中的,无非是青城山上云中模模糊糊的竹斋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而他梦想和期待的那条凭才华获得达官贵人赏识,升职加薪成功走入上层社会的美梦,也就如同这些竹斋,只是模模糊糊的幻影罢了。
(本文来自于摘抄,并非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