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开疆拓土九千里(1/2)
黄逸生率领五百万户农民,出关而去。
他按照军队的编制,以百户,千户,万户为建制,然后管理整个庞大的北上军民。
沿途通顺无阻。
蛮族那边,他已料定是不敢再来的。
就算是来了,大不了自己再平添几百万杀孽而已。
按照在国内说好的条件。
这些百姓们,是自己能种多少地便种多少地。
其次,则是种地不缴粮,不收税。
只要能在北地草原上安家落户便可。
实现北伐和迁民两不误。
很快,勤劳的民众们便在草原上建立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城池。
尽管这些城池还是那么的粗糙和简陋。
这些城池宛若繁星般,稀稀疏疏的落在了无尽的蛮族大地上。
农耕文明的强大底蕴,使得文明气息极快的传播整个草原。
很快,由于第一步的迁民试点大获成功。
黄逸生又接着发布旨意,让国内继续迁民北上。
……迁民两千五百万户。
晋国大有占据北地草原之意。
黄逸生离开良渚以后,他便不打算回去了。
南国太小,不适合长远发展,而且国内派系繁多,局势复杂。
索性自己就独立出来,发展属于自己的力量,然后把国境线一直向北蔓延。
至于南国……他们爱这么折腾便怎么折腾吧。
由于蛮族的畏惧。
由于南国的迁民越来越多。
晋国的北方边境线也就越发的向北蔓延。
整个晋国的边境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从散关,嘉峪关,西极关,一线天向北蔓延。
然后则是无尽的草原大地。
继续北上。
越过无穷无尽的草原大地,乃至把方圆三千里大小的淡水湖罗布泊变成了晋国的内陆湖。
昔日的陈国军事重镇,南国的五座雄关之一的葫芦州,就这样终于走完了她的历史意义。
蛮族继续无奈向北方迁徙。
葫芦州也失去了打击的对象。
此时此刻。
葫芦州的镇守使毛文龙,也不能再次置身事外。
政治的选择。
淡水湖罗布泊是蛮族的耐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而葫芦州则是罗布泊中央的一座无主小岛。
葫芦州的镇守使毛文龙,毛大将军与其他雄关的镇守使不同。
葫芦州上全是一群亡命之徒。
每当蛮族南侵,后方空虚时。
他们都会乘坐大船离开葫芦州,然后就沿着广袤的罗布泊边沿,伺机出击。
他们是蛮族子民的梦魇。是无恶不作的强盗,是烧杀抢夺的匪兵,是亡族灭种的恶魔。
然而蛮族的生产能力实在太差,造不出大船不说,就连小船都造不出几艘。每次蛮族发大力围剿葫芦州,仍每次都被葫芦州上的亡命之徒干翻在广袤的罗布泊中。
然而正是葫芦州的地势险要,身处蛮族的大后方。屡次的拖住了蛮族南侵的步伐,使得蛮族根本就不敢倾巢出动。
其他的雄关镇守使,都是集地方财政,军事于一身的一方封疆大吏。是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完全独立自主的军政府团体。
然而葫芦州则是孤悬异域,完全要靠国家朝廷的供养支持才能保证生存下去。
葫芦州。
毛文龙,毛大将军也听说了国内改朝换代的消息。
他也知晓镇国公虞垩的改旗易帜。
新朝建立以后,葫芦州的物资供应一如既往。
大米,肉类,蔬菜,ji女,弓箭,刀枪……目种类繁多的劳军物资依旧源源不断的从国内传来。
看来新朝之君气度非凡,想必是易于之辈。
毛大将军缓缓的叩击扶手。
他陷入了沉思。
究竟是上岸成为新朝的王,还继续是留在葫芦州当山大王。
如果他是一方诸侯还好说,哪一个选择都有退路。
可他只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孤岛镇守使。
怎么选都只能凭运气,看人品了。
毛大将军咬牙,打算赌一把。
他选择上岸。
……
时间一天天的流逝着。
国内的迁来的民众也越来越多,除了农民以外,像一些手工业者也被沦为迁民北上。
黄逸生的脚步继续向北蔓延。
草原上一个个原始粗糙的城池纷纷建立兴起。
一片片广袤的草原大地被开辟成农田桑地。
北方草原上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土地富饶平整,适宜耕种。
“朕的国家!”黄逸生满足的微笑。“越来越大了啊,人口也会越来越多,气运也会越来越浓郁……”
毛文龙上岸以后,则按照先前的约定,封为晋国的安国王。
晋国的公爵一共是五等。
帝君王公侯。
王是第三级爵位。
而先前的陈国,爵位到了王级已经是顶峰了。
当然,这是公爵。
除了这一套,则还有一套军爵。
这一套军爵则是按照军功提升的。
由最基础的百户,千户,万户开始。
其次是参将,偏将,正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