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2/2)
程元凤也注意到了高俊今天心情不大好,身为私立似乎不应该多说话,但他还是忍不住询问郡王今日为何如此苦恼。
啊,高俊虽然心烦意乱,但他很看重程元凤这个人,凡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都最有可能近距离完全吸收高军的行事作风,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上与高俊相当合拍,所以,高俊也乐意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自己所作所为。
得知了高俊正在苦恼的事情,程元凤略一皱眉头:“,那这么说的话,要想办法给不怎么识字的农民和士兵们写书,唱曲,这种事情倒也不是干不来,但是,这种事掉荒淫,毕竟为世人所不齿,恐怕……”
这点高俊倒不是特别担心,只要集中力量,搞出几部有影响力,有艺术高度的作品,是怎么很快就会受到影响?正是通俗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好比诗词,原本也是墨夜,但随着一批优秀的创造者出现,不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托付感情的载体吗?
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来维持创作热情,短时间内有用,长期下来还是不行,现在高峻着手准备,建立文艺宣传队制度,以固定薪酬的方式先笼络一批有些才学的文人,帮助他们编写通俗文艺作品,尤其要紧扣时事,表达出抗击蒙古的决心来,演出给农民们看。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制度毕竟不能持久,日后也必然僵化,高俊已经开始考虑实行稿费制度,决心,目前在根据那个报纸上都开始进行稿费计价,并欢迎读书人们踊跃来稿。
别看大头亲们一个个都说谈钱很俗,等到真要谈钱的时候没有一个手软的。
关于这个的考虑很快就传递到了元,好问哪里,后者忍不住击节赞叹:“,高太尉果然非我等能及。”
元好问本来就交游广泛,贩夫走卒无不涉猎,而且金元是人们写词写曲也很盛行,元好问更是精通此道,关于高俊所说的这些,他当然不反对,反而这位主席都跃跃欲试,打算亲自下场写几首好作品来做个榜样。
也就是几天之后,根据第1个面向普罗大众的综合读物诞生了,元好问亲自为其题写了名称《读者》。
通俗的读物很快就吸引了大众眼球,除此之外,在赶集的时候,也能看到个别人在售卖一种小小的唱本,印刷的很粗糙,都是些戏剧唱词之类的东西,在富裕农民那里也很受欢迎。
高俊也在努力的向这方面渗透,元好问还亲自接见过几个民间艺人,希望他们出版的,唱本里面能添加一些时事内容,万众一心抗击蒙古,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