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整军经武:徐规的工作(上)(2/2)
他们各自原本都带着拖家带口两三百人的队伍,精简之后都成了军使,但是高俊对这四个人格外刮目相看。
但是,有干的好的人,自然也就有不少落后的。不少将领本来只是各地的豪强,凭着一腔热血揭竿而起,带队伍四方转战,也许有经验,也许靠运气,总之没有被蒙古人铁蹄踏破,一直活到现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是这些人的学习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也根本不可能达到光军军官的水准,对于这些不合格的人应该怎么处理,高俊也必须仔细筹划。
留在军队是绝对不可以的,光军是根据地的命根子,不可能因为要卖一帮老人面子就损害军队的战斗力。而让这些人直接卷包袱回家,那也不是事儿,不但对这些曾经出生入死的人不公平,而且也会让其他将领心寒。
这些掉队将领的问题已经成了高俊的一块心病,他和徐规商议后,还是决定要坚持原本的整军经武路线,这些军官全部清退到地方去,要么去管理民兵,要么转为民政干部,要么就干脆领一笔丰厚的赏金之后解甲归田,反正打完盂山战役,光军光现银就缴获了两万多斤。
自然有很多人不满意,不理解,拍着桌子反对,但是全无用处,高俊也耐心的劝导他们,现在回家虽然少了不少战功,但是战场上刀剑无眼,谁能帮助你捞到的一定是战功呢?既然跟不上军队的进步速度,早点回家也是好事,免得自己情面上更加受损。
具体的人事安排高俊也不愿意亲自来做了。应由长史来安排,现如今王浍先生还在修养,所以他移文给赵永和董俊二人,让他们负责这一事业。总而言之,不合格的军官通通清退,有多少退多少。
不能大搞政治酬庸,不能降低军官素质,不能放松士兵训练。在基本信条的激励下,太原战事一面还在继续进行,而大多数军队则集中在太原盆地中进行军事整编。这些天,河东的居民们算是看够了光军的英姿,他们看到士兵们井然有序的在田边野地里修筑起十分讲究的营房,往往是依山而建,有望楼有建塔有栅栏,有排水沟和厕所,里面有演练的校场,也有储存武器的兵库和储存粮食的粮库。
军官们每日亲自带队训练,士兵们校场上操练武器,此外还要练跑和练拳,前者增强体质,后者活动手脚。
近些天来,军队还在推广新的锻炼器材,高俊依据自己的健身经验,针对不同兵种的特征也算是搞了些针对性的训练用具,主要还是杠铃和哑铃,士兵们每天按照规定做几组动作,称之为练操。以上三练逐渐成了光军的基本功。
军官们不断的迎来送往,接受新的任命,军队再一次的大型整顿,与此同时,标准化的盔甲用具也在源源不断的供应入军队,高俊已经张榜安民,并且请太原城周边的居民帮助按照光军的标准制作军用器具,军队一律按市价收购。
到此,高俊、李铭、冯达三个师共计十七个阵,总营数由原本的52个营提高到57个营,原本缺编的弓兵和骑兵也被大量补充进入。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