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广开言路:治国不靠奴才!(下)(2/2)
“志也,你说的是唐僖宗李儇吧,前车之鉴,确实如此,僖宗此等昏懦之行,岂配为人君?反倒是我不能容人了。”
高俊被何志也这一番话便驳得哑口无言,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想的太简单了,那些昏君其实就是帮任性的人,觉得爽那就是好事,觉得不爽那就是坏事,任凭好恶随意施政,而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带来的将是多大的改变。而作为领袖,就应该摒除这种不良习气。
翟呈信免除了到文登的岛屿,做扫盲教师的悲惨命运,高俊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非常恳切的完善阐述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法不贵人、程序正义、依法治国,因行称据。
高俊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去旁听一下法理学的课程,不然的话此时也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无法系统的阐述自己希望的法律建立方略。他也很诚恳地指明了这一点,希望翟呈信能凭借着他多年执掌镍司的经验,多以实际情况来规正自己的理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略。
现在根据地必须尽快制定出能用的法律,之后才能考虑逐步改革的问题,民无信不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制作礼乐的时候了。
也就在十天之后,他就接到了齐州那边的回信,从路程上来推算,翟呈信收到信后马不停蹄一夜万言,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高俊。
和高俊一样,翟呈信也坦承的自责一番,并且这次颇为乖巧的表示愿意尽快颁布相关法律,也会积极参考高俊在太原审判时的经验。
何志也说的没错,高俊真的想要建设好这个国家,靠自己那点历史见识是不行的。必须要充分发挥本时代人的聪明才智,尊重本时代人的人格尊严。所以,高俊要的不是仅仅听话、能执行他脑中设想的人,也需要足够的跟自己争论,质疑自己决定的人。哪怕其实他们的思路不那么正确,哪怕在日后千年的历史中证明他们是错的,但只要他们在眼下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观点合理,就应该给予包容。
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