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四海一心:决战的最高战略(下)(2/2)
这还不算,船队里还有两千多名奴隶船工,都是抓来的战俘,刚好可以在大海上充当苦力,越南水师搞的这一套倒是和数百年后的西方同行非常近似。
既然是奴隶,李龙祥也懒得统计,信息比较模糊,根据地干部摸底了一下,这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来自于南方的占城人和高棉人;大约还有一百多名是西面的哀牢人,这些人是傣族的近亲,老挝的主体民族,又名牛吼蛮;剩下的小一千人则是与大理打仗时的战俘,如果一定要归类的话,大概是今天的彝族、瑶族和白族人。
吴加亮好言安抚了李龙祥,解释他的请求一定会得以实现,高大王最爱网络天下豪杰。只不过山东已经废除奴隶制度,他手下那两千多外族奴工十有八九也要被高俊笑纳,成为与安南人平起平坐的士兵。
已经离开了安南,这方面自然也不会再计较,李龙祥满口答应,又大大称赞了一番根据的盛德。
事实上,也正如吴加亮所说,高俊听说三万安南人来投奔之后确实十分高兴。一方面,这为日后经营安南做了准备,可以使他了解日南之地的现状。第二,这也说明他高俊威信远播四海,这群安南人不投大金不投大宋,偏偏来投奔自己。第三,那就是高俊手上一下子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军,以后对高丽和日本的侵略都可以倚仗之。
不光是数千越南水军,这下子还增添了大理人、占城人、高棉乃至哀牢人,高俊这里都可以开人种博物馆,搞民族大联欢了。
这一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蒙古残酷入侵对各民族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围绕蒙古诸多民族反对暴政、期盼实现一统的殷切盼望。正是因为始终高举反抗蒙古暴政,实现华夏统一的旗帜,高俊才能从无到有,逐步吸纳这么多的忠义之士。
眼下除去当年高家军发迹的山东、难民涌入的河北之外,潘正等人经营的陕西勇敢、孙庭等人招募的辽东各族壮士、吉里迷、胡里改、骨嵬、鄂伦春、燕云地区的饥民、靠近边境各游牧部落、高俊在河南河东的新兵、秦世辅带来的七千汉中兵、潘正在秦巩战役时俘获消化的四川兵马、南征所获得的江南、江西、福建、广南各地兵马、以及红军起义而来的两淮义勇、此番河东战役后又消化改编了当年安贞带往河东的六万荆湖宋军俘虏、高昌人、喀喇汗人、于阗人、黠戛斯人、吐蕃人、撒里回鹘人、党项人、西南夷卒、大理人、占城人、高棉人、哀牢人、高丽和西夏的援军、安南投奔来的水军、日本平家武士……
四海一心,高俊就是要统帅这堂堂之师,替天行道,惩不义于燕云。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