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民望(2/2)
皇后让泼水这事他刚刚已经知道了。想到在这冰天雪地里,她还要被泼上冷水,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时,他便觉心疼不已。
可他又恨她!
他讨厌这种感觉,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无能!
明明知道她可重用却不可亲近,可自己就是抑制不住地去想她,想要亲近她。
多少个夜晚,躺在寝宫偌大的上,看着她的画像,辗转难眠。总会忍不住去幻想,在这难以入眠的深夜里有了她的陪伴,自己的心是不是就会好过一些,就会睡得深沉些?
相思难抑,丝难断。
醒着的时候想着她,好不容易睡着了依然是她。
她笑着,放肆着,低低喊着自己的名字。
青丝与青丝交缠着,手与手牵连着,欢笑着从梦中醒来,伸手却是一片空dàng)。
明黄色的幔里只余自己的狼狈。
那些狼狈遗留在上,像一个兀自睁开的眼,提醒着自己依然有且深沉得可怕。
她就像心间永远抹不去的软弱,时时刻刻地提醒着自己为凡人的软弱。
帝王,不该眷恋任何人,尤其是女人!
像左弗这样的女人,他若无十成的把握就不该去染指!她并不是一个愿意向权势礼教臣服的人!
“陛下”
钱谦益躬道:“左弗今虽莽撞,可毕竟是有功之臣,且今之事也只是想一心维护国法。臣听王启年说,左弗带兵,大头兵吃什么她就吃什么,要求官兵一体,不许搞特殊。作战要求将领先士卒,在她手下,喊给我冲是不许的,只能喊跟我冲。
军官平待遇好于士兵,故而上场杀敌也要冲在前面。左弗说官位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平待遇与大头兵好,冲锋陷阵时也理应冲前面,这样才公平。”
“陛下。”
吕大器接过钱谦益的话道:“陛下,钱公所言句句实属,臣亦有打探过左弗为官行径。她在琼州五年,每都抽空寻访,时常下乡,甚至深入老林,走访黎族,苗族人家。对于家中贫困者,会优先帮扶。
在琼州五年,她走破的鞋子不知凡几。根据锦衣卫回报,左弗每月要穿破两双鞋,许多山林之路,车马不便,她都不用轿夫,都是自己徒步而行。用她的话说,以人为畜实为残忍,故不喜坐轿。
受她影响,琼州官吏也渐渐摒弃坐轿,改坐马车或干脆自己踏那自行车,以追随他们府尊仁心之举。”
吕大器顿了顿又继续道:“且左弗生活极为简朴。陛下应也知左弗的生财手段。这是一个一百两银子到她手里,靠着正当买卖就能盘出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两的人。她家财不知凡几,可吃穿用度却极为简朴。
她时常训诫自己属下官吏,人活着不过三碗饭,躺下不过一尺地。人就一个胃,山珍美味岂能都装进去?一三餐,不苛求无油全素,但也不用太奢靡。如此,山珍佳肴偶尔食之,反是乐趣。
如此能赚钱,攒下这多家当,可一三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偶尔才会加个菜。琼州任期满的官员回来说,左弗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真不在意这些。她也会想吃好吃的东西,但她就像一个普通人般,偶尔吃一下,便当是对自己的犒赏。
所以,在琼州一下官吏眼里,他们的尊翁是有些抠门的。但就这样一个抠门的人,在接济穷人帮扶百姓时却大方得很。时常,拿出自己的俸禄去帮助那些穷”
“卿,天下挪用公器之人有,可用私物利天下之人可曾有?”
朱慈打断了吕大器,望了吕大器一眼,道:“卿莫不是忘了王莽之流?”
吕大器子猛地一颤,不敢置信地抬头望着朱慈,他眼里满是诧异。
旁边的曾樱也是惊呆了!
陛下竟疑心左弗?!
这,这怎么可能呢?!
钱谦益垂着眼,心里发出长长一声叹息。
他有时也很难理解天子。虽说他年少风流,到五十多岁时还依然风流着,可对于天子的心思,他有时着实觉得难以理解。
左弗让他感觉到了人的脆弱,可他留恋着这份属于凡人的脆弱时又痛恨给予他软弱的人,这是什么样的感?!
钱谦益不由想到凡人成圣传里的那个狐狸精。那是一个与人相,最后却被郎一剑碎了妖丹的可怜妖怪。
上天垂怜,那妖怪被妖族高人所救,她活过来后去追问郎,郎再次挥剑刺向她。
妖狐绝美的脸上流出绝望,嘶声问着郎,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郎回答她的只有一句话:为成圣证道!
所以就要杀我吗?!
是的!
你是我最后一丝的凡,杀了你,我才可成圣!
越越杀!
写这书的人用了这个字,虽然以前这字表达的是仁,可在这里,这个故事里,却被赋予了比喜欢更深的男女之。
那个狐妖的故事他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忍不住垂泪。
只羡鸳鸯不羡仙,可在成仙大道跟前,又有几个人能舍弃长生?
眼下的陛下,不正是那个挥刀断丝刺向狐妖的郎吗?
只是左弗不是那痴的狐妖,这是一个为求公义甚至可以粉碎骨的人!用bi)迫是没用的,唯有拉拢。
“陛下!”
吕大器震惊后,忍不住道:“陛下,您怎会有如此想法?!左弗为女流,怎会学王莽篡国?!”
朱慈抿了抿嘴,不再纠缠这话题。
他也不愿猜忌她,只是为帝王,他要顾虑的事太多了。哪怕有一丝的可能,也要将其掐灭!
“陛下!”
高庸忽然凑了过来,“陛下,刚刚下面的人通报说,会同馆的清人在询问,为何外面喧闹?”
朱慈心里一凛,眼里瞬间露出寒芒,“他们怎么会知道的?!”
“陛下!”
曾樱道:“如今百姓绪激动,齐声大喊间清人得知消息也并不奇怪!陛下,眼下不是顾及这些的时候,眼下应安抚百姓,宽慰左弗!毕竟,清人还在朝里,若是传回清廷,臣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