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彼世界(2/2)
任微青被一阵大声的争吵惊醒了过来。看来会议室的争吵已经升级,从解决问题升级到解决情绪。争吵并没有停歇的意思,那些意见表达者为了说服对方,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斯文,开始用嗓门来征服对手。因为,他们各自都意识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根本说服不了对方。
本能,总是在疯狂的时候,会再度光临身体。
争论的内容索然无味,问题的焦点毫无创新。任微青的注意力只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停留了片刻,继续神游。
不知什么时候,会议已经结束了。早上,任微青是混着人群进的会议室,现在,终于可以混着人群离开。不过,任微青并没有混好,被人叫住留下。叫他的人似乎很了解他,被对方客气地询问了一番,任微青客气地应对。问了好些关于他们科室地问题,才放他离开。
任微青来帝都只是为了开会,好差事干久了也会腻味。繁华的帝都的确很繁华,不过任微青并不太喜欢,实在找不出喜欢的理由。这个城市虽然和自己有缘,不过帝都属于别人,属于喜欢它的人们。自己只是出差路过了一下而已,自己属于黔州大山。繁华和自己无关。
会议的争论并没有分出胜负,没有胜负就是没有结果的意思。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即使没有产生结论,会议也已经结束,没有结论就是会议的结果,这是领导艺术之一。既然会议已经结束,任微青打算明天就走。
帝都,曾经是任微青成长、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算半个故乡。但是,这次来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再次离开也没有离家的感觉。看破了繁华的背后,也看清了精神的荒芜。这片精神世界的荒原一点都不值得留恋,自己还是去大山里看星星……。
为了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或许,就是因为明天会一如既往的到来。
在回程的飞机上,任微青竟然有些期盼回到那片大山。天气晴朗的话,那里有干净的夜空,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星星。
在飞机的杂志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布热津斯——美国战略问题专家。这个人最著名的战略不是有硝烟的战争,而是“**乐战略”。
全球化势必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在社会的稳定期,这种贫富差距会继续加大,直至社会出现动荡期之后重新分配财富。未来这个世界上,少数的人会支配绝大部分的资源,而大多数人会被“边缘化”。“边缘化”是社会走向冲突不稳定因素。在“边缘人”眼里,这是一个丛林法则世界。
布热津斯想到了一个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像安抚婴儿一般,给他们嘴里塞一个“安慰奶嘴”。比如,发泄性娱乐。这就是著名的“**乐战略”。
无论是否接受这个世界的现状,这个世界一直被信息主宰。“安慰奶嘴”也是利用信息稳定社会结构的典范。它证明:手铐不只有铁质的,还有看不见的信息制成的。
当人们心中出现了与人比较之后的优越感,也就出现了对现实满足的麻醉。拥有价值千万的普通房产,却是家庭赖以生活的必需品;培养一种习惯或施以舆情压力,大部分人会自动放弃重获财务自由。付出些信息,就可以培养一种思考方式,代价很小。
举目四望,满目苍夷!社会精英随心所欲的支配社会资源。想到这些,任微青有些心痛。
他转念一想,这些原本属于大多数人的分散资源,果真分配给智商低的人,也是资源的不幸。精英们利用房子作为手段,展开的一场秋季收割。收割了边缘人的储蓄,并让他们透支了未来的20年。割完的韭菜需要休养生息,养肥之后再来。
在帝都生活的人,奶嘴味道下的精神世界看起来富足繁荣,充斥着感官满足。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连孩子都不放过。商家用游戏杀死孩子的时间,显然也猎杀了人类将来,只会留给未来一片狼藉。
游戏只是一个产品,企业只是逐利,企业为了利润,卖一切可卖的,未来也在出售之列。富足的梦想,在未来不应该是一地鸡毛。
精神世界的自由之光已经熄灭,又如何让理想能得生息?
这种荒芜不是沙漠与杂草、也不是青苔与垃圾,而是我们人类的思想失去了野性。人类在科技发展中失去了对未来的责任感,科学界不再热衷于攀登科技高峰,而是热情高涨地探索人类的道德底线。
记得某著名的权治家说过“有的人碗里吃着肉,嘴里还骂娘。”这太写实,不能被人们接受。
屌丝就是屌丝,屌丝不是英雄!
电影里的英雄从不计较百姓的愚昧,每次都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拯救百姓,顺便拯救百姓的灵魂。百姓总是以不充分的信息做出愚昧判断,这是试出来的人性之恶!恶并不值得拯救,但未来值得。英雄就是百姓想成为的人,用来劝人行善的虚构。
任微青不想做英雄,连做英雄的情怀都没有。在人性的道德洼地,躺下来垫底,挺好!生活质量才是最需要拯救的。
任微青仍然买不起房,生活质量不算好,却比房奴要好许多。大多数人认为现状与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有差距,所以对改变才有动力。改变,是经济行为的动力,这些经济行为包括房地产在内。任微青更愿意认真对待今天,珍惜现在,房子留给韭菜们自己玩。
在彼世界,任微青是一位有学识的前沿基础性科技研究员,可以接除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可以参加最前沿的科技交流与探讨。
也许是失去嗅觉的原因,传感技术是任微青的酷爱,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生活并不只会遂了兴趣的愿,兴趣并没有成为他的工作,只好在业余时间满足。工作之余,任微青研究信息的传播网络途径,也研究信息受体——网民。
专业并没有阻碍他的好奇。他发现,相对于人脑接受信息能力,这些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的庞大。人脑被暴露在信息雨中,被信息淋漓灌洗,只需要找个舒适的躺姿。人们看似随意的选择,实际上根本就不随意。个人的喜好会自然地对信息进行过滤。喜好总是自己的吧!太高估自己了!网民的躺姿除了自己不知道,连手机软件都知道!这些在商家的眼里是大数据。
如果有启动资金,任微青想搞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易地统计个人数据。如果用户数据是一座矿坑,人就是一种矿石;这些公司赤裸裸地说“将用户束缚在由兴趣和先入之见所引导的狭隘信息领域”。没有任何一个美猴王可以超越六小龄童!这是先入之见产生的效果。看似随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
能让人成为“矿”的公司,一定是最赚钱的。
用兴趣引诱个人,被引导的观点自然会先入为主,成为受众的先入之见。以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强化这些观点,加深认同,由此实现极化。这些被极化的受众会形成一个群体,通过群体的观点对不同意见者形成“群体压力”。这些人不仅成了受害者,还成了施暴者的帮凶!
这个世界的人有一半属于现实,另一半属于网络。如果网络折算成信息渠道,现实中的人恐怕连剩下的一半也保不住了。任微青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半。
任微青本以为在自媒体繁荣发展的现在,可能产生一个通向自由的窗口,在这个窗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事实上,他发现迫于“群体压力”的存在,受众对媒介内容选择性接受或排斥。形成群体内的意见领袖,以群体的方式打压个人异见者,并获得商业利益。意见领袖有另外一个名称:网络饲养员。
网络巴尔干使社会分化而失去黏性。人类需要共同构建联盟,极化却破坏了这种共同的联盟,引发普世价值体系分裂,妨碍现实社会基本共识的达成。如果精神世界果真繁荣,网络巴尔干现象就不该出现,是精神世界的荒芜,为群体极化提供了发展的温床。精神荒芜不是互联网导致的结果,互联网只是信息的途径,而不是精神荒芜的根本,也不是内容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