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幺蛾子(2/2)
现在,spotify的用户量还不够多,或许亏不了多少钱。
但随着spotify的推广,用户量越来越庞大之后,单单只是每个月的包月付费数字,就是一笔巨款。
这百分之二十五的差价,将会在几年之内,让环球出现巨额的“亏损”。
少赚就等于亏钱,按照这种典型的商人思维,环球音乐集团的市场部门做出了一份预测,预计在五年之内,环球音乐将会在这批版权的授权上,出现至少数亿美元的“亏损”。
不过,以后的亏损,那是以后的事了。
或许因为“可以预期的亏损”的缘故,导致股东们对环球股票的信心下降,直接体现在股票价格的降低上。
毕竟,股票这东西,玩的就是一个信心。
市场对某一支股票有信心的况下,哪怕这个公司的业务做的稀烂,每年都产生巨额的亏损,也不会影响其股价一路走高,spotify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油土鳖、奈飞等等。
若是反过来,市场对某支股票信心不足,无论这家公司有多么能赚钱,股价都会出现暴跌。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事,实际上在股市之内非常的常见。
哪怕对于环球音乐集团这样的非上市公司来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不能上市,顶多就是投资者的范围变小一些,从全北美的股民,缩小到一小撮富豪投资者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就实际营收能力而言,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反而,因为一条新渠道的出现,还能让环球的财务报表变得更加的漂亮。
道格-莫里斯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件事,实际上还是因为spotify的苛刻合约背后,所导致的版权合作方大面积中断合作的风险。
环球能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维旺迪在环球崛起之初提供的巨额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单纯的钱的问题了。
哪怕继续像当初一样,不断玩并购,在全世界到处收购有价值的厂牌,也只能在“量”上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不会产生什么质变。
有了大量并购来的厂牌,再通过环球自的体系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之后,在内容制作和发行这两个环节,道格-莫里斯敢拍着口说一声,环球绝对是如今唱片业内做得最好的公司,没有之一。
事实也正是如此。
同样的一张专辑,若是交由环球来运作、发行,只要专辑本的质量有保障,销量绝对会比交给其它公司来发行要高出一截。
哪怕这个“其它公司”是【量子音乐】、华纳唱片、索尼-bmg音乐集团这样的巨头,也同样不例外。
其它三大巨头确实也有各自的全球发行体系,但和环球这数百亿美元砸出来的发行体系相比起来,还是显得差了些。
当然,差距也有限就是了。
依靠着最为出色,最为顶尖的发行体系,环球从来不担心旗下明星的断档。
一家拥有业内最好的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大公司,天然就具备对明星,和梦想成为明星的年轻人们最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版权问题,却一直是环球的短板所在。
没办法,环球成立的时间太短了。
如果不算被维旺迪收购之前,那段小打小闹的时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几年而已。
虽然一路走来,并购了许多的厂牌,但环球的版权库却是一直没有积累起来。
一方面,那些数量较大,价值较高的音乐版权,都掌握在几大巨头的手里,最起码也得是rca唱片这样的一线大厂。
收购一些小厂牌,确实也能“顺带”买来一些版权,但数量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之后,唱片业内的各个版权方,都开始对自家手中的音乐版权重视了起来,绝对不肯轻易出售。
像【虫子】乐队的保罗那种,所有才华都只在音乐创作上,在其它事上多少显得有些脑袋不太灵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除非环球出一个原高于市场价的价码,否则即便是想要收购版权,也没有多少人肯卖。
十几年下来,环球手中,仅仅只是积累了几十万首歌的版权。
和大多数唱片公司比起来,这个数字确实不少了,但却多少有些匹配不上顶尖巨头的份。
在环球音乐集团庞大的版权库当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还是依靠外来合作方的授权。
环球仅仅只有运营这些版权盈利的权利,但却没有所有权。
当然了,在大多数况下,仅仅只有运营权,也是够用的。
毕竟这种合约一般签订的都是排他合约,只要版权的运营权在手,所有权的归属反而不那么重要,环球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借助这些版权的运营权,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
但是,如今,借着spotify这个新兴的渠道,以【量子音乐】为首,环球的所有竞争对手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默契,开始大面积地挖角环球的版权合作方。
而且,也确实因为眼馋新渠道的收入,有不少合作方感到了心动,甚至不惜出高价违约金,也要收回授权。
这立刻让环球陷入了被动之中。
要知道,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
一旦版权合作方大面积中断与环球的合作,剩下的人,跟风的可能只会越来越大。
好在,这次股东大会虽然过程出现了一些波折,但道格-莫里斯总算是得到了一个想要的结果。
只要能够尽快与spotify签订合约,至少可以在短时间内,稳住这些合作人的信心。
前提是,这段时间里,千万不要再搞出什么幺蛾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