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章回体的兴起(2/2)
在战争中写人,能把人物,特别是双方主帅的思想作风、性格特征,作为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来表现。
在具体描写中,又把斗智、斗勇和战斗过程结合起来,着重表现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等。如: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从艺术上而言,作者力求犯中求避,同中见异。
因而大小上百次的战斗场面,火攻、水攻虽数用而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以弱胜强的战争数见亦各有千秋、特点鲜明。
描写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包括类型化、脸谱化的形象塑造。
怎么说呢,就是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如关羽虽勇,却以“义”为主。诸葛亮虽忠,以“智”为主。
其次是人物性格凝固,人物的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从一出场,人物的性格就是呈现式的,没有形成过程,也没有发展变化,如:关羽。
还有就是和谐性,人物性格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如为了突出刘备的仁,而转移其性格中的其它方面,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当然,这里面也有受历史演义体语言的影响,导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就是浅近的文言。
而这里面最出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了,它算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历演义的开山之作,带动了历史演义繁荣。
这里先要给大家章回小说的产生与形式特点。
首先是章回小说的产生,这源于宋代平话,其实细究的话,早在元代末年,章回体制基本确立,主要就是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标志。
此后,章回小说就成为我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方式,也是唯一的形式。
章回体制的特点的话,就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段落整齐、眉目清楚,回目文字整齐具有对偶特点,具有概括性,而且每回内容相对完整独立。
就像前面说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不过三国演义》并不是凭空编撰出来的,而是一部在长期的群众传说与民间艺术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大致如下:先是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在李商隐的骄儿诗》中就有写“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到了宋元讲史有话本的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可见在戏曲舞台也有三国的戏了。
于是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写成小说,不过罗贯中先生的生平资料保存得很少,只知道他生活在元末明初。
而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最流行的版本则是毛评本,其正统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也有较大提高。
当然,具体版本情况如下首先是嘉靖本,也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共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
还有李评本,也就是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还有李渔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以李评本为底本。
以及毛本三国演义》,这位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有所变化,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包括对“忠”的强调等,算是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至于三国演义》的主旨的话,怎么说呢,主要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这里面有“正统”说;有“忠义”说;有“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有“反映三国兴亡”说;有“歌颂理想英雄”说;有“赞美智慧”说;有“天下归一”说;有“讴歌封建贤才”说。
以及有“悲剧”说;有、“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有“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有“宣扬用兵之道”说;有“人才学教科书”说;有“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有“总结历史经验”说;有、“无固定主题”说等。
反正三国演义》描写的就是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一百年历史,作者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明君良臣的渴慕。
并且三国演义》着力宣扬了仁政思想,这在刘备这一仁君形象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而与刘备相对照的是,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残暴的奸雄曹操,两人的鲜明对比,从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同时三国演义》还着力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描写了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异姓兄弟关系。
这种忠义虽然是封建性质的,但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方面,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可以说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暴政的代表,形成了全书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伦理要求,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
但作品的悲剧结局,又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幻灭的困惑与痛苦。
所以从整体上看,作品中体现出史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交织,士文化与市民文化交织,主流思想与下层心理的完美结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