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三皇五帝》上(2/2)
后来到了禹的时代,三苗部落就没落了,部落内部各自为政。因此,中原地区出现了瑶族、苗族、夷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有九个,人们称之为“九黎”,族人叫“黎民”。在周朝时,中原的姓氏得到了丰富,有了百家姓,因此中原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就被统称为“黎民百姓”。
一部分彝族人融入三苗部落后,感到很不习惯。于是他们一直向东方逃避(这里的方向为后来的方向),后来到了大海旁边(中国上海一带)定居,再后来又东渡到日本,在周朝时建立奴国,首领被称作“大王”,臣服于周天子。秦朝时称“奴国”为“东夷(东彝,也音译为东瀛)”,因为人们已经知道那是彝族人东渡后建立的国家。公元3世纪,“东夷”改朝换代为“大和国”,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首领改称“天皇”。汉朝(东汉)光武帝刘秀赐其国名为“倭国”。唐朝武则天时,赐其国名为“日本”,寓意为日出之国。日本传承了中原彝族独有的文化(并不是全部,因为遗失了很多),如口语发音和语法结构、服饰、发型、节日、习俗等。当然,他们也传承了一部分三星堆文化,因此日本也有蚩尤的传说,很多人的姓氏与蚩尤的姓氏相同,甚至有些日本人认蚩尤为祖先。
且回到正题,公元前3100年左右,黄帝和炎帝合力打败蚩尤以后,四方闻风归降,于是圣帝尊附体的黄帝统一了盘古大陆,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国家。这个辽阔的国家的统治阶层主要由黄帝统领的华族和炎帝统领的夏族组成,因此后人(正统传承者)把炎黄文明称为华夏文明。“埃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指“辽阔的国家”。黄帝创造的“埃及(辽阔的国家)”和后来东非地区的埃及并没有传承关系,但和后来中原地区的中国有传承关系,后人把这个时期的东非地区称为“古埃及”是不对的!准确地说,应该叫“上古中国”!上古中国是当时全球的政治中心,也是盘古大陆的中心地区,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夏朝以后,全球政治中心才从东非迁到了中原地区。(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比如现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前是金国的首都,并不是宋朝的首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换过很多地方。现在的中国传承了上古中国的正统身份,可惜很多人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不认可史前文明,也不认可大统一的神话时代,他们的认知无法和神话时代(星际时代)对接。)
圣星人精神领袖圣帝尊附体的黄帝(埃及神话中叫“蝎子王一世”),是上古中国(古埃及)的最大法老,是整个盘古大陆的最高领袖。自此以后,上古中国(古埃及)统领全天下(地球全世界),全世界都是上古中国(古埃及)的领土,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臣服于黄帝。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朝”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因为三皇五帝就是天上的神,他们在地上建立的朝代就叫天朝,后来的中国就是天朝上国的正统传承者(具体传承经过请继续往后看本书)。
后人传说黄帝可以同时管理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半句好理解,委派代理人就可以同时管理盘古大陆的所有地方,那下半句呢?同时管理四季?对!不同纬度的地区处于不同的季节,因为这时地轴是直的,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稳定的,没有季节之分,比如赤道这里一直是夏天,北纬和南纬三十度地区一直是春天或秋天,靠近极点的地方一直是冬天。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季节,同时管理所有地方也就是同时管理四季。
《山海经》中记载同一个国家出现在不同的地点,这是因为上古时期出现过族群迁移的情况,比如黄帝统一人类后,就把政治中心和人口从北非撒哈拉地区迁到了东非地区。为什么要迁?因为战争和过度砍伐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来,一开始黄帝和炎帝作战,砍伐木头做机器人部队,对资源的消耗并不严重。但后来蚩尤掺和进来了,以致他们增加了对木头的消耗。此外,战火还破坏了生态环境,要知道,后期的战争主要是在黄帝的地盘打的,蚩尤一直是进攻方,蚩尤搞的雾霾就是焚烧林木产生的浓烟,黄帝是节节败退的防守方,后来得到了来自月球大本营的支援才开始反攻。虽然最后黄帝胜利了,但撒哈拉地区再也承载不了人类的活动了,需要缓一缓,但是没有缓过来,因为动物还要啃食植被。后来(公元前2297年)月球远离引发了气候剧烈变化,盘古大陆分裂、海水倒灌破坏了土地成分,无法再生长植物,所以撒哈拉地区慢慢地由一片绿洲变成了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后来人类德国科学家用计算机进行气候模拟发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经历过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在随后的三百多年里,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夏季的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了降雨。这种气候变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灭顶之灾,曾经遍地生长着的野草和矮灌木林没有了,迫使那些活下来的物种向其他地区迁徙……)
蚩尤曾经盘踞的下埃及(东非地区)是个好地方,土地非常肥沃,降水也很适时,根本不用进行耕作,把麦子等农作物的种子随便扔到地里,就可以坐等丰收。因此,黄帝打败蚩尤后,赶紧把政治中心迁到了东非。无论是谁统治了当时的地球,只要有脑子,都会把东非作为政治中心,因为从地理上看,这里不只是盘古大陆的中心地区,也是后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中心地区,而且在自然环境上,这里绝对是当时地球上最好的地方。好比后来的联合国总部,在哪里都没什么区别,哪里方便在哪里,说不定会从美国纽约迁移到中国广州(人们传说广州将是新的圣城——新耶路撒冷)。
知识点: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上古中国位于盘古大陆中心地区(现在的东非),三皇五帝统治着全世界,当时的联合国总部就设置在这里。后来夏朝腐败不堪,失去了传承资格。商朝东迁五次,把联合国总部迁移到了现在的中原地区。由于商朝传承了正统中国,因此中国出现在了现在的地方。依据预言,以后,中国还会统治全世界,重现上古辉煌。如果地球毁灭了,正统传承者迁移到了火星上,在那里建立国度,仍然叫中国。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世界史!
黄帝带领人民来到东非以后,组织人力物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部修建了新都城——白城(后来希腊人称白城为孟菲斯城,在现在的开罗往南约30公里处),作为全球政治中心(首都)。白城作为全球政治中心近一千年。后来夏朝时,在白城往南约670公里(开罗往南约700公里处)建立了新的都城——底比斯。后来的商朝则把白城(孟菲斯城)作为开国的第一个都城,后人把白城音译为“亳(bo)城”,简称亳。而中原地区的朝歌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第六个都城(商东迁五次,最后一次有两个都城,分别为殷和朝歌)。
从此,黄帝开始正式引导第五次地球人类文明。黄帝引导人类文明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发展科技,而是为了降低人类的科技水平,限制人类使用史前文明的高科技,以避免人类在自相残杀中使用高科技毁了地球,最重要的是避免人类再次威胁到神(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因此,黄帝统一人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人类史前文明的文字系统,重新造字,并且规定只有上层(少数人)可以掌握文字,指令下达全是口口相传,普通人都不需要掌握文字。这样几代人之后,普通人就无法阅读和理解史前文明的书籍和资料了。
从这时起,文字就被掌握在了少数人(统治者)手里,比如“盘古”只有读音“pangaea”,后来才流传为汉字“盘古”,而流传为希腊语后也是指全部陆地的意思。“pangaea”在希腊语中为“全部”和“陆地”的合词。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文字其实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底层人根本听不懂上层人交流时使用的文言文。出现文言文这类记述形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限制科技导致失传了造纸术,人们在记录东西时要雕刻到石头或木头上,甚至铸造到金属上,因此要把内容进行浓缩,以方便记录。在二十世纪时,虽然大家都是讲普通话,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圈子里人们交流时使用“黑话”,如果不经点拨,普通人根本听不懂人家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个词叫“认知方言化”,就是在讲这种现象,企业内部会产生只有自己人才可以听懂的词,外部人员听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吃鸡”这个词,有的人认为就是吃鸡肉,有的人认为是玩一个游戏。
(有读者问:“如书中所说,就算有史前文明高科技,但没有普及到多数人,只有少数人掌握高科技,怎么治理那么大的盘古大陆啊?”作者答:“少数人掌握高科技就可以管理多数人了。就像现在人工智能养猪一样,很好管理,而猪并不需要掌握高科技。后来的商周封神大战,也是少数人在玩,多数人是炮灰。因此老子这么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就像管理机器人一样,让机器人有强壮的身体,加满油充满电就可以了,绝不能让机器人得到知识,不然会有乱子。)
别说使用文字的权利,很多普通人连名字都没有(没有姓、名、字),只有代号。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只有十四人有姓,其他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姓和名字。(黄帝的第五个儿子,由黄帝的第三个妃子所生,因为帮人类发明了弓和箭,有幸被黄帝赐姓为张,叫张挥公,挥公就是挥舞弓箭的挥弓的谐音。张挥公还有爵位——青阳王,可以世袭,也就是王位可以代代相传。张挥公有个儿子叫张若,是黄帝的警卫员,陪同黄帝巡游天下。张姓的很多子孙都辅佐正统的人类统治者,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当大臣。)
黄帝时代限制高科技,很多高级工具不让普通人使用以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出现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帝鼓励人们发明简单实用的原始工具作为替代品,并且把这个思路延伸到各行各业,搞起了“万众创新”工程,因此那个时代发明了很多虽然原始简单,但很实用很容易制作和流传的东西。(21世纪,网上有些小视频显示,有人用几元钱的原始简单的小工具解决了自动化流水线上的大问题。有人在评论里称赞中国人民的智慧,说如果让德国人实现同样的功能,得花几千万元。这和张挥公发明弓箭得到黄帝赞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埃及(上古中国)”本来使用第一次人类文明的文字,是由月神——图特(thoth)创造的“圣书字”。图特来自月球,精通计算与学问。中国流传的“仓颉造字”是在“圣书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和规范。仓颉也是月球中的圣星人,是随黄帝一起下凡的高级顾问,他按黄帝的要求重新设定“圣书字”,以便给当时的人类高层使用。(《圣经》中说,在苏美尔文明的通天塔被毁掉以后,没过多久,人类的文字系统就被打乱并重新设置了。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对上。)
为什么把之前的文字叫圣书字?因为文字是神圣的!是圣星人传授给人类的!文字只能用来传承好的东西,因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传承好的东西,抛弃坏的东西,直到摆脱轮回,像神一样达到永生!古人也把写字的纸和书看的很重要。后来人类利用文字传播不良信息,是非常伤天害理的!
后来人类世界通用的26个英文字母的源头就是“圣书字”,希腊人把“圣书字”演变为字母,然后又从希腊字母演变为拉丁文和英文等字母文字。苏美尔人则根据楔形文字并结合“圣书字”创造了商朝甲骨文。
从汉字的演化也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正统传承者一直记得自己是月球中的神创造的。比如汉字中的脑、脸、胡、脖、胳膊、背、肩、胸、膛、腰、肋、肚、胎、肝、胆、脾、肺、肾、胃、肠、腺、膀胱、肛、骨、肌、肤、肢、股、臀、胯、腿、脚等,这些字为什么要用月字旁而不用其他偏旁?就是要告诉后人,最开始的人就是月球里的神(圣星人)用生物材料造的!他们造出散件后,再把这些散件组合起来,最终成为人的完整身体,最后把神的意识修改并克隆到人的身体里。有人说月字旁本来是肉字旁,那么后来为什么要用“月”来代替“肉”而不是用其他字?月和肉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字,这可不是随便代替的,这样做,自然有深意。
后来,人们破解了古埃及(上古中国)用圣书字写的东西,几乎都是短小夸张的句子,类似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格式。一方面,被记录下来的都是真实的大事;另一方面,当时人们的文化传承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为主,夸张使信息在传递时让人印象深刻,便于加深记忆。本书之前也说了,李白就是圣星人登录附体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在圣星人看来很正常,但人类就会觉得很夸张。如此这般,所以很多神话传说粗看起来都很夸张,但细细分析之后,就会觉得很多都很形象贴切,都是真事!
人类传说,仓颉造字成功时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的白天时竟然天降米粟!就像下雨一样;晚上则有“鬼哭魂嚎”的声音。人类觉得仓颉创造了文字,感动了上天,所以天赐圣米作为奖励,这就是节气“谷雨”的来历。又因为文字诞生了,民智开化了,人类不信鬼神了,所以鬼神会伤心。实际上,这是神级外星人完成了任务,在开party进行庆祝,各种音乐是从神的party上传出来的。民智并没有因为文字的出现而开化,后来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孔子都无法和人们解释鬼神,避而不谈,所以在黄帝时让鬼神现形是无稽之谈。黄帝时反而是要限制民智,废除旧的文字系统,而新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限制普通人接触高端知识,避免人类掌握了高科技自相残杀、破坏地球环境,避免人类再次威胁到神级外星人。
黄帝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制定礼乐,也就是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然后下达给各地具体执行,目的就是为了教化人类、提高人类的素质和境界。如果没有了制度和道德约束,人的素质就会变低,就会引发各种灾难。圣星人有宇宙模拟器,每当人类礼崩乐坏的时候,如果神级外星人不出手干预,人类就会毁灭。人类如果毁灭就会导致宇宙毁灭,因为按照剧情,拯救宇宙苍生需要圣星人精神领袖在21世纪登录到一个人类身上去做!所以夏朝时礼崩乐坏,圣星人帮助商朝东迁;商末时礼崩乐坏,圣星人主持封神大战回收高科技的武器和工具;周朝春秋时礼崩乐坏,圣星人派出圣星人投胎为圣人孔子拯救人类;秦朝时圣星人回收各种高科技资料。因为高科技在有素质的人手里可以维护正义,而在没素质的人手里就是祸害!人类的各大宗教并不是反对人类发展科学,而是反对没素质的人发展科学和掌握高科技,反对普通大众接触高科技的危险品。
黄帝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建造金字塔,这是最重要的事。人类为了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建造世界奇迹,可以产生很多纯净且格式统一的精神能量。金字塔是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微波谐振腔体结构,可以收集人类产生的精神能量,将其集中后再以量子微波的形式转发到月球。金字塔也有放大能量的功能,以保证将来月球远离地球以后,也可以正常接收到精神能量。简单概括一下,金字塔就是可以收集、放大、传送能量的建筑。后来人类科学家发现金字塔具有凝聚电磁波的能力,并且制作了金字塔的模型进行实验,证明确实如此。有研究团队计划利用这个发现设计制作感应器和高效能的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