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君臣相算(2/2)
“微臣谢皇上恩典!”朱平柾将身段放的极低。
“还有,你给朕注意点!在京中晃荡时,别弄的人尽皆知,让那言官来折腾朕。不然,别怪朕心情一个不好,就借机把你收拾了!”崇祯看着朱平柾道。
朱平柾一怔,他还真没有想过崇祯会说出这番话来。于是认真向崇祯拱手道:“臣弟知道了!臣弟有一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
“讲!”崇祯想了想道。
“皇兄是如何看待臣弟的?”朱平柾问他一进门就想问的话。
“那你先说说你是怎么看待朕的?”崇祯此时来兴趣,干脆将折子放在一边,专心听朱平柾说道。
“真的要说?”朱平柾的眼神有闪烁:要是按后世网络上的评价,他会不会马上砍了自己?
“说!若有冒犯,朕赦你无罪!”崇祯的眉头跳了跳。
“皇兄勤政节俭,事必亲躬本朝除太祖爷无人能及,但水至清则无鱼,金亦无全赤。再者国事无尽,人力有穷,皇兄事事过问,如是诸事无问。
治国选用人才亦是偏激,皇兄你治国十六年换了内阁大学士五十人,首辅十六人,占本朝首辅所有人数的……皇兄,你可之赦我无罪的。”朱平柾看着崇祯的脸色越来越黑,有点心虚的停了下来。
“诸臣无能,多有误朕,朕还不能撤了他们?”崇祯气呼呼地道。
“他们还不是皇兄提拔上来的人?况且皇兄换人后国事变好了吗?”朱平柾问道。
崇祯憋口不言,朱平柾叹息一声道:“皇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之疾也不是一日所造成的。俗话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明这顽疾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治好的!这些事是急不来的。”
“你有何见解?”崇祯目露一种奇特的光芒问道。
“国之一事臣弟能何见解?!我大明的病根无外乎田地赋税一事!现在咱大明田地大量的被皇亲国戚、仕人豪商以各种方法兼并,导致一些省、府、县八成的田地被寥寥几人而拥有,且拥有这些田地的人还他娘的不用征收赋税。如此一来朝庭还能有钱用?
最后一府之地的税收,就只能在拥有二成田地但占人口总数九成九的百姓手中按人头征收,这样他们哪还有活路?还有下面的官史们还以种种手段加大火耗的征收,再加上灾年频频,朝庭不振灾反而还加税就更是加剧百姓对朝庭的失望与憎恨。所以我大明的腹地就成了今日就算没有他李自成,明日很快就会出现一个张自成,缴之不尽!
还有商税与矿税为何征不得,难道山川就不我大明土地了?难道商人就不是我大明的子民了?那些商贾豪绅为何宁可为一妓子豪掷千金,却不愿让朝庭征取丝毫税收来济民安国?我倒想问问他们所安何心?
按臣弟的想法,朝庭应不俱怕商业发展,更应该规范管理,合制定税收,再以商税哺农来提高百姓生产积极性,到时朝中有钱有粮,百姓生活富足,何人会反?他们保护这份幸福都来不及!届时建奴不过介足之癣。所以朝中得先有钱,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开海!”朱平柾终于把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
“开海?”崇祯十几年的皇帝也不是打白混,很敏锐就的发现朱平柾想说的重点。
“臣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本朝元年时郑芝龙与荷兰人曾订立一个为期三年的购货合同,上面议定郑芝龙每年向荷兰人交付生丝一千四百担,糖五千担,糖姜一千担,绢绫五千担,荷兰人每年需向郑芝龙支付近三十万元。”朱平柾说到此处停下喝了口茶,然后补道:“而且现在海舶若不得郑氏令旗,就不能在海上航行,而那杆旗子售价二千两,按照臣弟所得消息,光这一项郑家每收入就近千万两!而咱们整个大明全部的商业税收加起来,一年也只有三百多万两,而更好笑的是市舶税才只有4万两!”
崇祯,本王就看你上不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