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暗访(2/2)
和尚说,是为某件案子的事而来。双方早就派了他们的同伙,分散在您经过的沿路上了,不过都假装不认识大人。
明公听了,恍然若有所失,又问,你怎么不佯装不认识我呢?
老僧急忙跪下磕头,说:“死罪死罪!就想等大人这么问呢。大人作为一郡之主,政绩不差于龚遂、黄霸。但使百姓心中稍嫌不足的就是好微服私访。这不仅容易让那些大奸大恶们施计加以利用,就是乡里小民,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恩怨呢?访查到甲的朋友,那么甲就有理而乙没有理;访查到乙的同伙,甲就没理而乙有理。询问到与当事人有仇的,那么当事人肯定没理;询访到与当事人有恩的,那么当亨人肯定有理。至于妇女小孩,所见所闻不真实;衰翁病婆,话语胡涂,这怎能做为定案的根据呢?大人亲自访查还是这样,如果再依靠别人的所见所闻来定案,能有好效果吗?而且,私访的弊端,不仅仅体现在判案上。民情败坏,私访也有害。在修河渠、筑堤堰上尤为突出。小民们只顾自身的利益,当水有利于自己时,就竭力拦截自用;当水成患时,就把邻里当作沟壑,转嫁灾祸,这就是他们的神机妙算。谁肯出面根据地形的大局,制定长久的治水计划呢?老僧是世外之人,本不应该干预人世间的事物,何况官府的事务?但是佛法慈悲,舍身帮助众人,只要有利于事,就应该冒死直言相告。望大人明察。”
明公深思老僧的一番话,竟不再私访而回府去了。
第二天,明大人派衙役给老和尚送钱粮。
衙役回来向他报告说:“大人回府之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们说,我的心事已经了结。”竞恬静地辞世了。
杨汶世先生曾讲过这件事。
姚安公说:“凡是审案断案,只要虚心研究观察,真伪就会明了。过分相信别人和自己,都是不对的。过分听信别人的弊端,正如老僧所讲的;盲目相信自己的害处,也有说不完的例子。真想再有一个老和尚,也为我们说法。”
《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