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炎帝陵(1/2)
“少正卯先生,你怎么想起来看我的书了?”姬发走到少正卯的边问到。
看到有人当着自己的面看书,少正卯还是第一个,不过,姬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行的地方。
这些东西都是在自己在后世学习过的,很多东西以前想不起来,现在却犹如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中回着,似乎就像是印在自己的脑子中一般,姬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况,只能归咎于自己穿越的原因。
“读了下的书,始终都觉得下志高远大,终归不是我能够明白的。”少正卯不着痕迹的拍这马说道。
“行了行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虚伪,我可不是那样的人。”姬发刚刚说完,刑天就走了过来。
“那你是什么样的人?”刑天也是好奇的问到。
“我是什么样的人,你们难道还没有感觉吗?师兄,你应该很清楚的。”对于这些事,姬发觉得刑天应该知道的。
“不知道,你知道我的脑子很笨的,要是能够看穿人,那就不是我了,那是我大哥。”刑天也是实话实说道,他的确不会看人,这样的能力只有他大哥才有,所以刑天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打手,一个超强的打手。
少正卯听了这句话之后,更加的头疼了,刑天是一个没脑子的货色,这就更加的不好忽悠了,像这样的人往往是一根筋,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事,自己真的要好好的想办法,不能好以前想的一样。
“其实我这个人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我这个人很利益,我的眼中只有利益,一切都是基于利益出发的,少正卯先生,你跟着我干,我看中的也是利益,因为我和诸子百家有不好的关系,你和他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尤其是你和孔丘之间的关系更不好,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才会看中你,才会让你去镐京举办自己的私学,这都是我看到的利益,因为你能够给我带来你所展现出来的价值,你要是没有价值,我根本不可能用你,你看着田里耕地的人那么多,我为什么不用他呢?”姬发的一番话说得少正卯那是哑口无言,想要反驳都找不到反驳的证据,他知道姬发这句话说的没错,自己就是根据这件事来的,也是出于这样的事而出发的。
“我的话说的倒是很直白,希望少正卯先生不要介意,当然,你介意的话,也没有办法,现在形势比人强,我的话你就要听,不听不行。”姬发开口就是一顿让少正卯更加难受的话,还能怎么办?姬发已经说的够直白了,自己现在是形势没人强,自己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难道还能反对姬发不成?根本就是不行的,所以少正卯也只能点头答应。
“行了,我的书你可以多看看,以后对于你来说,是有好处的。”姬发打算等自己未来还需要些一本资本论,写一写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把这个世界剖析的淋漓尽致,让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世界的道理。
当然不是现在,姬发还不至于做出这样的傻瓜事,一切都是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发展的,不可能跨越式的发展,这对于世界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姬发很感激上一辈子学过的大胡子小胡子,五大导师们让自己明白了,也让给自己清楚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不过知道归知道,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继续前行,现实中的姬发也在前行着,休息了一夜之后,大家又开始祁启程,这一次,他们要直接跨越西虢,直接来到陈仓。
陈仓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化摇篮中最重要的一颗明星,围绕着黄河,一共有四大文化区域,第一个就是在黄河的上游,也就是河湟区域,那边的地理环境很好,是一个非常适宜的定居点。
第二个其实并不是围绕着大河,但是是大河的支流,核心的地方就是陈仓,这里是黄帝炎帝生活的地方,这里也有大周的发源地。
甚至就是黄帝和炎帝的陵墓都还在这里,当然他们的陵墓只是衣冠墓并没有尸体,他们俩已经飞升了,其实按照古老的史书上记载,三皇五帝全部都飞升了,他们都留下了衣冠冢。
第三个就是在黄河中游地区,也就是雒阳城附近的区域,这里是夏王朝的发源地,也就是在这里,大禹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也就是在这里,大禹的脚步让大家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第四个就是字黄河中下游的区域,也就是后世的齐鲁大地和两淮大地的交汇处,那边除了有东夷之外,还有其他文化,诸如商王朝,他们就是发源自黄河中下游,也正是因为在那个时候黄河老是喜欢改道,所以商王朝才会迁都那么多次。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较出名的文化圈,那就是靠近大海的东夷,南方的百越,巴蜀地区的巴蜀文化,这三个地方也是很著名的。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关中首先搞出来了政治文明,要是没有关中,大禹除非也是重生的否则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权。
姬发来到陈仓当然要去黄帝陵和炎帝陵去祭拜一下,自己的祖先契毕竟是传说中黄帝的后代,所以说,自己也可以说是黄帝的后代,甚至自己家族至今还留着黄帝的姓氏,姬。
黄帝姓姬,自己也姓姬,足以可见自己和黄帝的关系,遇到老祖宗了,当然要去祭拜一下。
炎帝陵和炎帝祠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境内常羊山上。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为炎黄子孙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
华夏民族是炎黄贵胄,华夏人是炎黄子孙。神农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轩辕氏族始祖黄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后世地球的的秋时代就有定论。
古书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陈仓地区,这是北魏时代,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明确地写人《水经注》中。明代《一统志》记载:“姜水在陈仓县南。”也就是现在渭河南姜水边的姜氏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