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仙子终归月 书生独拜丞(3)(1/2)
王月君早在发现艾牛儿想要替代艾严之时,便猜出那艾牛儿的目的正是在会试之中。但她当时却没能想到会试之后的殿试,自是因为她先前还没料到贼人的势力竟会如此之大,就连翰林院学士、或者吏部尚书都是共谋。
于是整个会试看似什么事也没能发生,艾严也顺利中选。但当王月君听到艾严本意是想弃考,答非所问的“文章”却被选中一事,这才想起此节来。
然后王月君便夜探翰林院,找出了艾严的卷子,判明了白马寺那位和尚仁兄口中的“洪大人”,是张洪正而非洪忠。
只是除了艾严向王月君坦承的这件事外,王月君从白马寺回来之时,也从白卯儿处听说了杏榜放榜之时的那些奇怪之事,两件事结合来看,就更不免令她心惊。
白卯儿原本还在奇怪,为何一干看榜之人“无人欢喜有人愁”。但王月君夜探翰林院之后便也明白,和尚仁兄对那位“梁大人”所说的“洪大人已将事情办妥”,自然就是指这中选之事。
那些中选之人本也是“梁大人”安排的人,这干人早就知道结果,压根就不会去看榜。而看榜之人便本都是落榜之人,自然也就“好像没人高中”了。
而在白吴二人看榜之时,那位想要勾搭吴小刚、却和二人起了冲突的李夫人,其夫君李公子进了京城后便将她“晾在一边”,其原因当然也并不是李夫人自己猜的“他在京城中有了别的女人”,而是因为这位李公子在入京前便已被“调包”了。
那“假李公子”虽模样也与真李公子极为相似,但他瞒得过旁人,却很难瞒得过与李公子朝夕相处的李夫人,他自然也非得避着李夫人不可。
所以那时王月君终于明白,那位“梁大人”的目的不光是在殿试之上,而且所有的贡士——除了失败的艾牛儿——都是他安排的人。
王月君先前听“梁大人”对那位“康先生”说起“准备妥当”一词时,她当时便想了两种可能。其一是“梁大人”还不知道“假艾严”其实是“真艾严”,其二是“梁大人”安排了好几个人去完成同一个任务。
其实王月君想的这“两种可能”都没猜错,这“梁大人”既不知道艾牛儿已经失败,同时也安排不止一人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只是王月君起先低估了这“梁大人”的手笔,这“梁大人”安排的并不是“好几个人”,而是“四十余人”。
本来若“梁大人”的棋子只有艾牛儿扮成的“假艾严”一个人,王月君还未必能想到行刺之事上。但若说四十余名贡士都已是“梁大人”的棋子,她便不得不提防这个“刺驾”的可能了。
只是依那殿试如此严密,就算所有的考子都是刺客,他们却又该如何刺驾呢?
王月君那最后才想明白的“关键之处”,便就是这点了。而正是艾严想要弃武从文、考取武举的那番话,尤其是其中“投笔从戎”四个字,彻底点醒了王月君。
“武人以刀剑为兵刃、文人以笔墨为兵刃”,这本就是江湖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王月君当时想及此处,当然也想到了艾牛儿的那支笔上。
原来艾牛儿身上那支笔、以及其中的白纸卷,根本就不是白卯儿一直期待的“藏宝图”,而是用来练习暗器准头的东西。
那殿试既十分严密,身怀武功之人都会被“特别关照”,所以“梁大人”安排的刺客全都和艾牛儿一般,丝毫不会武功。
但不会武功也终有不会武功的麻烦之处,虽说就是丝毫不会武功之人也能发动那行刺的暗器机关,但其瞄准的准头,当然也还是不免和武功有些关系。何况那干刺客为了确保隐秘,还都是在甩袖下拜时,从袖中忽然发动,那样比起事先瞄好准头再发动,就还要更难精准了。
所以那干刺客就算都有几年练习,当那行刺之时,还是有好几人的暗器给打偏了。
所以那“梁大人”才并不只是安排几个刺客,而是不惜大施“偷梁换柱之计”,使得一干贡士全都成了他的刺客,显是怕若刺客太少、指不定便全数失手了。
只是艾牛儿用于练习准头的那支笔,无论是其机关力道、还是发动机关时的声响,都远无法和真正行刺时的那暗器笔相比,王月君先前才没能想到“暗器”一道上。
但艾牛儿那笔力道虽不行,发出纸卷的准头却与真正的行刺暗器完全相同,要一干刺客平时练习却也够用了——先前王月君触发那笔的机关时,那截纸卷去势虽缓,却飞得十分之高,自然也是这个原因。
至于发不发出声响的“隐密性”,就更与“练习”无关了。
王月君虽先前没能将艾牛儿那笔与“暗器”联系到一起,但她得艾严那句“投笔从戎”点醒之时,已怀疑起贼人的目的是在“刺驾”之上,终究还是想明了这个原因。
所以王月君说艾严是此事的“大功臣”,一点都不夸张。
虽说就算艾严当时不坦承“答非所问”之事、也没用“投笔从戎”点醒王月君,依王月君的聪明才智,她当然之后也很可能从别的线索中想明白这两件事。但若王月君是在皇帝遇刺之后才想明白的,那可就不免成了“事后诸葛亮”了。
……
皇帝听完王月君所说之事,眉头却不禁紧锁起来。
本来这皇帝在文曲殿上得王月君相救之时,便已开心的胡言乱语起来。此时他听得堂姐竟是在如此机缘巧合之下才来相救自己,还应该更为开心才是。
但他身上既有一国之君的责任,听说了贼人如此苦心积虑的“偷梁换柱”之计,他的忧虑终还是胜过了这份开心。
那皇帝其实在听王月君说起艾牛儿一事之前,自己也已将那“调包”之事猜到了个大概。毕竟那一干刺客的贡士功名虽是靠张洪正使奸计得来,但他们先前的举人功名、却都是“自己”实实在在考出来的了。
要知除了难得的大才,大多数人能考上举人,通常都要花上七、八年的时间。就算是暗使贿赂,考子总也得有些真实本事,那些考官也才能“帮上忙”。可方才那一干刺客分明丝毫不懂武功,却在行刺之后不论成败立即自尽,显然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死士,又怎可能四十多人全都是真正的举子?
所以真正令皇帝皱眉的,并不是这手“偷梁换柱之计”本身,而是贼人能在这计谋上花的手笔代价。
贼人单是想用艾牛儿“调包”艾严,就不惜费上了许多工夫、又牺牲了许多人命,甚至还有他亲自提拔的两县县令参与其中。而这伙刺客中还有大半人都是如此“调包”而来,那各地官员到底有多少附逆,这皇帝连想都不敢想了。
王月君知道皇帝忧心之事,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倒也不用如此担心,贼人的手笔虽确实极大,但其实也还没有陛下想的那么厉害。”
王月君说着说着,忽然便在桌案上展开一幅地图,指着南部的几处地方说道:“陛下,月君前日也曾调查过,此番中贡的举子,有八成是来自荆州、交州、扬州、益州这四个偏南之州。”她一面笔划,一面接着说道:“交州远在南部,北上洛阳本就需借道荆州,而荆州既在益州、扬州的中间,又在洛阳的正南方,因此从益州、扬州来洛阳赶考的举子,大多人也会走这条水路,再由江陵或襄阳走旱路赶往洛阳。”
王月君说到此处,便用手指沿着地图上的长江来回划了一划,她口中的“这条水路”,显然便是指长江了。
要知水路本就远较旱路为快,何况昔年杜工部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本也说的是杜老流落川中时忽闻捷报,赶回洛阳老家时所行的“由水转旱”之路。益、扬二州的举子熟读诗书,当然更多的也会学习这位先贤,由长江过巴巫二峡,再由襄阳入京赶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