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前人之事(2/2)
丞相:“对,还有,有两件事不得不提。一是‘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是宋朝的事,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要更改年号,让宰相赵普取一个,赵普定了‘乾德’二字,赵匡胤很满意,就采用了。乾德三年,赵匡胤偶然在宫中发现一面铜镜,后面有‘乾德四年铸字样,看起来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了。赵匡胤不解,现在是乾德三年,怎么会有这样的镜子呢?问宰相赵普,赵普不能对。儒生窦仪说,此镜应该来自蜀地,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时候铸造的。赵匡胤为此十分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啊!’”丞相说的开心,淑苑也安安静静的听着,本就对这些事,淑苑是很感兴趣的。
淑苑:“记得王安石是临川人,也是地道的‘南人’,印象中,他虽然不是丞相,但是事很有权力的。”
丞相像是终于看见了知己的样子,“是,是,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地道的‘南人’,参知政事虽然是副相,但实际掌握权力,正是邵雍所说‘南人为相’。北宋朝廷内部围绕变法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新旧党争’,严重影响到北宋统治。”
淑苑:“这...........”
丞相:“从南宋开始,就有人将北宋灭亡原因归咎到王安石变法,宋高宗赵构曾说过,‘今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明朝商辂在《续通鉴纲目》里说到,‘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南人为相,固然有王安石这样引起争议者,也有蔡京这样的臣,但南宋一朝中兴名臣李纲、虞文扶危救难,文天祥、陆秀夫坚持抗元,宁死不屈、名垂青史,他们也是‘南人为相’。”
淑苑:“这王安石,其实,是在历史上可以数的出来的‘一正气、两袖清风’的官员,他的个人需求无限接近于零,好像没什么好,‘吃、喝、玩、乐’他一无所好,唯一的好大概就是著书立说,有什么三经新义、淮南杂说、字说等。只知道,他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不太了解,对这个人,未知全貌,也是不予置评,但是一个人有争议,他能这样有名气,上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以前背过他的诗句,他是一个份太多的人,每一个人份都有争议,这个人的一生,很是精彩,我也是很佩服的。”
丞相:“他的一生都被刻上了‘熙宁变法’,其实是有利有弊的事,但是每个人在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淑苑:“对于我来说,王安石就是一个名人,而且是一个不在我们眼前的人,所以,看他是看不清楚的,也不知道为人是如何,现存的史书,不知道是被多少有心的人改动过的,要是那时与他在一个朝代,才能真真切切的看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看过了太多的史书还有太多历史上的人对于他的评价,本来的思想受到了太多别人的干扰,看着本来也就是不清不楚的,更不敢去评价这个人了,人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