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749局秘案 > 第二十 章 周九鼎

第二十 章 周九鼎(1/2)

目录
好书推荐: 乱世小仙 娱乐之PD人生 次元幻想群 蛇山 异常游戏体验师 飞扬1997 最强神壕 素描之惑 最强高手在花都 我真不想当网红啊

由此看来,周之九鼎其实也不可能被运到山东泗水一带!

那么,唯一的结论是:周九鼎仍在洛邑!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周朝灭亡后秦国未能在洛邑发现九鼎?

很可能被东周君就地处理了!至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或许是就地掩埋,或许是投入了洛河或涧河中。疑在涧水的可能性大。据《史记.楚世家第十》载:“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知郏鄏为成王定鼎之地,其地就在今洛阳市内,中有郏水,即今洛阳之涧水。涧水应为郏水之音译。而且涧与泗字形近,真相可能是九鼎没于涧水,后人传抄过程中误为泗水。或许是东周公预料周朝必将灭亡,为不让九鼎落入敌手,于是决定就地处理,但无论是就地掩埋还是焚毁,都是项大工程,掩埋要挖土方,还要搬运,费时费力。焚毁也不容易,要融化这至少九十万斤的大家伙,得多少燃料?得多高的温度?融化后的青铜块也是件巨无霸,秦国人不可能发现不了这些痕迹,而这些在史书上竟然没一点记录。可能吗?相比较而言,就地推入涧水,倒不失为一个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因此,周鼎沦于涧水,这是最可能的答案。即便是东周公将九鼎推入涧水,也要一支庞大的队伍,要完全保密,是绝不可能的。后人将九鼎沦于涧水记录在案,可那时没有印刷术,全靠手工抄写,抄来抄去,涧水就误抄为泗水。这或许就是司马迁《史记》言秦始皇求鼎于泗水信息的由来。

分析至此,周鼎在哪里或许有了答案。真相如何,有待考古发掘。

如果周鼎真的沉没于涧水,是否就能确定此九鼎就是大禹之九鼎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周鼎是商鼎,这是确凿无疑的。史有明载,且周灭商,迁九鼎到洛阳时,曾公开展出商九鼎。

那么商九鼎就是大禹九鼎吗?

绝对不是。

为什么?

我们知道,“禹居阳城”(《古本竹书纪年》)。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

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

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

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

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益和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这一点留到以后再说。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阳城在哪里。

从上可知,自禹之后,定都阳城的有二个帝王,这就是大禹、益。《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可见启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帝自然引起后益的不满,于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

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据《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后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

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阿富汗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

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所谓的母系氏族社会!最后夏后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

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后人彻底遗忘!

所幸有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

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

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游戏中,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

这个故事与夏后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

这说明夏后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反映的也是上古历史。只不过《摩诃婆罗多》将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坚战的身上。这就是《五子之歌》与《摩诃婆罗多》的最大区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魔兽萌宝:妖狐娘亲不好惹 恋上你的宠:狐狸王爷俏王妃 情人眼里出妖怪:月烨 凰惊天下:倾世小妖妃 一念相思起 御狐先生 不死龙尊 神灵仙境 灵魂禁区 乾玄九龙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