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横空盘硬语(1/2)
黄子澄一直端着手站着,默不作声的听着其他四人发表意见。
尤其是徐达家的老二徐辉祖,呵呵,这小子今年才三十一岁,这个在圣上面前不惜出卖自己亲姐姐一家的大舅子,以后要对他多留个心眼。
这个时候大义灭亲表忠心,不知道徐家老二惦记的是什么,图个啥。
世袭了老头子徐达的魏国公爵位还不够?
圣上崇文轻武,徐祖辉身为爵位最高的武将,掌管了中军都督府,自然是想通过出卖自家人上位,抱圣上大腿求重用呗。
虎毒还不食子呢。
何必呢。
黄子澄眼神扫过前面发言的四人,说实话,四个人的意见,他都不同意,建文问他话,他沉默了几秒钟没开口。
建文又扯了扯黄子澄的衣袖:“大人,你什么意见?”
“回禀圣上,昨天下午,老臣处理了两百多封奏折,都是为湘王朱柏鸣不平的。”
“其中有不少人,措辞激烈,说对待湘王是陷害忠良,滥杀无辜。”
“老臣记得前两个月,二月份的时候,针对收兵蒙古和派兵围困北平,涉及到了燕王,当月收到了五百多封弹劾的奏折。”
“回禀圣上,这段时间围绕削藩的奏折,前前后后也有八百封了。”
“这段时间,老臣疲于应付这些文臣言官的非议,对此,实在是感慨良多。”
黄子澄说完,又故意用眼神瞟了一眼方孝孺,另外还有一百多封奏折是反对恢复周朝古制“周礼”的,不过今天的议题不是行政规制,是皇权政治,周礼就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了。
“圣上,削藩的建议,最早是齐大人和老臣提出来的,目的是避免重蹈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的覆辙。”
“圣上您年轻,又不似先皇太子有十来年辅政和执政的根基,削弱周围兵权和势力过大的藩王,无可厚非。”
“先帝洪武建国初始,朝廷重臣以武将为主,而守国治家阶段则以重用儒道结合的文臣为主,所以从先皇太子朱标开始,我大明就进入以文臣为主的仁义治国阶段。”
黄子澄说到这里,又故意瞄了两眼殿内唯一的一名武将出身的徐辉祖。
“可是,从今年的二月到四月,围绕削藩以及削藩涉及的军事调令,却破天荒的收到了八百封弹劾反对的奏折。”
“圣上,现在是文治时代,上一辈的武力血腥,喊打喊杀,动不动就诛九族,夷三族,已经不太合适了。”
“况且,已经引起了两波朝野震动,文臣是治国的根本,这两个月却受到了八百封文臣上书反对的奏折。”
“所以老臣建议,今后行事,要更加谨慎,顾全大局,尤其是顾及圣上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家体面。”
“圣上,这就是老臣对于燕王派儿子进京祭祖的看法。”黄子澄向建文低头回了个礼。
扬尘在墙角听了,心念,子澄大叔果然是和稀泥界的一把好手,没有正面回答到底是关不关押,关押多长时间,而是上升到一个宏观的高度去看待整个事件。
句句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句句话都和其他四人的意见不冲突。
但是仔细分析,句句话也都不同意其他四人的意见。
建文认真的看了黄子澄几眼,感觉他是话中有话,又不方便在场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于是也会意道:“多谢子澄大人教诲,朕懂了,今天先到这里,众卿家退下吧。”
其他四人却有点懵,今天的结论是啥?
扣不扣人?
关不关押?
圣上并没有明确表态。
“老臣等告退。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五人行礼退出。
“子澄大人,你留一下先别走。”建文皇帝叫到。
黄子澄正欲转身离开,听建文叫住他,就又端着手,微笑着停下来。
“老臣在。”
扬尘见黄子澄被建文皇帝留下来谈话,自己也跟着没走,反正缩在墙角也没人来赶他,继续呆着偷听便是。
“大人,您对这事这么看?今天徐辉祖可让朕吃了一惊,他是不是和燕王一家有私仇?”建文皇帝觉得徐达家似乎有什么故事,不然大舅子站出来睥睨贬低自己姐姐姐夫一家,呵呵,明眼人都觉得不妥吧?
“哈哈哈,圣上,你也觉得徐辉祖不太对劲?”黄子澄见众人已经退下,大殿里只有建文和他两人独处,就随意起来,扯了扯官袍的腰带,在奉天殿殿内的台阶上坐了下来,建文也随他坐着台阶上。
“话说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徐辉祖去北平捉拿过一次反贼。”
“而这几个反贼就是燕王早期攻打北元朝廷的时候,收服的几个投降的将领,乃儿不花和阿鲁帖木儿。”
“听说当时北元的这两个家伙是被人举报告到朝廷来的,本来嘛,外族的投降将领,归顺了,还在北平府当上了不小的官,总是容易引发内部矛盾的。”
“后来先帝就派徐辉祖去北平缉拿北元投降将领反贼。”
“这北平本来就是燕王的地盘,收拾逆贼反贼本来就是燕王分内的事情,可徐辉祖又领了皇命去缉拿燕王的手下,意思是燕王治下无能,自己手下要造反自己都不知道,还要朝廷派人缉拿。”
“最终呢,两个北元的投降将领都被咔嚓杀掉了,可是从此以后,徐辉祖和燕王的这个梁子,也结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