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宗南战记·恒煊(六)中(2/2)
二千辅兵,非战时运输粮草军械,战时持长矛御敌,配有七百辆辎重车。
还有五百骑兵斥候。”
恒煊又问:
“是往恩城救援?”
“本来是驰援恩城,但如果恩城未破,就得收复被毗荼人攻下的几座安国城。”
说到这,严阳叹了口气:
“也不怕贤侄知晓,自先君大败,二公子争位,原本还要将边境几位大夫拉扯进内战,最后还是顾忌到毗荼人,所以让边境大夫们自守。
我封地上的兵本也要被公子司借走,但恩城传来急报,我这才推托过去。
等击退毗荼人,收复失地后,还是要被调走的。”
恒煊又问了一些其他话题,不多时到了恩城城外,果然毗荼人见恩城攻不下,就退走了。
严阳与恩城大夫宁峥引见恒煊后,又商议军情,严阳提议兵分三路。他带七千精兵,并一万恩城兵追击毗荼人主力。恩城大夫分一万向东南收复失地。给恒煊三千向西南收复失地。
恩城大夫见恒煊也是大夫,并且愿意帮助他,所以欣然同意。
(在此时印国,包括甸地,芳国等封建等级社会中,人们看一个人的能力,是与这人的社会地位挂钩的。即便宁峥知道恒煊没打过仗,但相信他的身份。让一个平民去领兵,不管他有没有才能,都是一种荒唐的想法。
兵中有平民,也有士,平民领军是破坏等级制度,而贵族领军才是天理使然。)
恒煊初次领兵虽然有些紧张,但有自己家臣如叶柏,陶庸亦知军务,和几位安国士族帮助,却也不惧。
三千人分一千甲士,一千轻卒,三百弓箭手,七百辎重兵,一百五十骑兵,五十乘车共一百五人,因为是攻城收复失地,所以步兵较多,而车兵少。
恒煊大军在本地士族指引下,向西南行进第三天,至尔城。
尔城长宽不及百米,墙高八米宽三米,外用砖,内夯土的结构。建在河边,也是恩城大夫被毗荼人夺走的城池,现在城上插着毗荼人旗帜,城门紧闭。
恒煊命令安营扎寨,于帐中聚将商议,叶柏建议试探性进攻一次,恒煊同意。于是命弓箭手登上五台移动箭楼对城上放箭,八百甲士与一千轻卒抬着梯子爬城,二百甲士推冲车撞城门。
在士兵攻北城门时,叶柏与陶庸各在骑兵护卫下到东西二城门,架起望楼,看清城上形式。
第一次攻城失败,损失二百人。
叶柏回报恒煊:
“在大军进攻时,东城门防守薄弱。”
陶庸亦回:
“西城门亦是,人都转向北城门防御了。”
叶柏又道:
“如果敌军不是故意隐藏实力,那么城中守军应不到二千。”
恒煊皱眉:
“我军只有三千人,如何破城?”
众人想了会,陶庸先答道:
“可以诈敌。”
恒煊看向他,问道:
“如何诈敌?”
陶庸回道:
“今天攻了一次,敌人也看出我军人数了。明日进攻用二千五百人,后日进攻用一千五百人,再进攻用一千人。
这期间每日少的人夜间离营,敌人会误以为我军损失惨重,如到一千人时,多半按耐不住,出城攻我军。
到时我军佯装撤退,命先前离营的士兵埋伏好。等我大军佯装退不走而与敌军厮杀时,伏兵从其后部杀出。”
叶柏又问:
“如果敌军不出城攻我军呢?”
陶庸皱眉想了一会回道:
“这个可能性极小。如果……”
他未说完,恒煊已高兴打断道:
“好!先用这个办法。如敌军不上当,再另作打算。”
众将听令,之后几天就用陶庸的办法。
到恒煊还有一千五百人时,毗荼人果然于一日清晨倾巢出动,恒煊军营故意离城有五百米,见毗荼人来攻,恒煊乃佯退,毗荼人高兴直追。
逃了近二里地,恒煊大军渐渐慢下被毗荼人追上,于是恒煊大军慌忙结阵迎敌。
双方刚接触厮杀时,东面急冲出五十辆战车,专冲毗荼人一个侧面,毗荼人大军顿时被冲散大片,还未回神,西面又有一千轻卒攻击,南面是几百骑兵,弓箭手射击,断其后路。
至日中,毗荼人全军覆没,只有五百俘虏,恒煊回军收复了不到两百人守城的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