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萨珊秘事(2/2)
这个王子和他的弟弟逃了出来,他们知道以他们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对付阿巴斯帝国的,但东边大唐帝国强盛无比,而且与萨珊帝国在经济贸易来往比较频繁,经常互通国书,萨珊帝国一直非常尊重大唐帝国,现在阿巴斯帝国在西方崛起,而阿巴斯帝国以e斯兰教为国教,是一个政教一体的国家,他们信奉的是火与剑,对与不信奉e斯兰教的人他们只有杀戮和征服。阿巴斯帝国一定会对大唐帝国构成威胁,两个国家之间一定会发生战争,他们要告诉大唐皇帝这个情况,他们准备向大唐皇帝求救,请大唐皇帝帮他们复国。
阿巴斯帝国的人一直在追杀他们,为了保险起间,他和弟弟分别前往大唐,他化装成一名商人,带着他的几名部下购买一些货物,加入了一个大商队,沿途陆续又有商队加入,最后这个商队的规模达到近万人,骆驼和马匹几万匹,商队到达这里已是四月份,行进途中因为天气反常遇到了暴风雪,商队迷了路,因为要躲避暴风雪而在这个山谷中扎营,不曾想又碰了地震而引发了大雪崩,他和部下因为身份问题,不和商队里过多交往,所以被安排在外围驻扎,大地震时他和两个部下侥幸活了下来。
王子和他的两个随从也受了伤,因为地震地形也变了样,这个山谷竟成四面都是陡峭绝壁的绝地,他们没有吃喝,但在地震中,却有一些马匹和骆驼活了下来,他们以马匹、骆驼和寻找被商队中的粮食来维持生活,养好伤后,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逃离这个绝地的道路,一直寻求出去的道路,几年过去却一直找不到出路,终于一个部下的精神出了问题疯了,最后自杀了,另一个部下也因生病而死去,两个随从先他而去,使他几乎绝望,但是他还是坚持着活下来,继续寻找出去的道路,最终他在这个山洞看到了一线希望。
王子地震时他的一条腿断了,伤好了之后,是个瘸了,行动多有不便,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任何出去的希望了,于是他就在这个山洞里渡过他最后的时光,在这个山洞中他每天看着山洞顶部照下来的一缕阳光,想象着他的国家和人民,他希望他们安好!他相信也许有一天会有人找到这里,于是他把经历的事都写了下来,希望能有人看到,如果有人能看到,他希望来人能把这一切告诉世人,最好是告诉他的亲人,他要告诉别人他爱他们的国家,他爱他的亲人,他爱他的弟弟,他会在天上保佑他的国家、亲人和弟弟。
王子还为后来者准备了酬谢,他在这个山洞的外面的大山洞里有一个小的山洞里藏着大量的财宝,这些财宝是他挖掘万人商队遗物寻找食物时得到的,这个藏宝的小山洞已经被他封起来了,位置在大山洞洞口向里一百二十三步,左边的一个凹陷里面,凹陷的下面还有一个小洞,小洞洞口是用石头堵着的。
王子还说他手腕上那把小刀是羊皮卷宝藏的钥匙之一,另一把钥匙在他弟弟那里。如果能取到这个宝藏,可以平分这个宝藏。
这个萨珊王子的父亲应该是亚兹得格尔德三世国王,这个国王被杀于中亚木鹿城的一座磨房里,他的儿子卑路斯沿丝绸之路逃至吐火罗,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也就是咱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
真是造化弄人,其实兄弟二人活着时候,相隔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却永远无法见面。我当年对这个宝藏很感兴趣,查阅过大量的史料。史料上说卑路斯意欲东山再起,这个卑路斯应该就是他的弟弟,654年卑路斯遣使向唐求援,高宗李治以路途遥远为由,拒绝出兵。卑路斯在吐火罗部族的帮助下,一度打到呼罗珊地区,但很快又被阿巴斯人打了回来。时年,阿巴斯帝国的军队已至波斯东北呼罗珊地区,对唐王朝控制的中亚地区基本上采取打了抢、抢了就退回呼罗珊的战术。
661年,卑路斯再次派人向唐求援,当时高宗李治,虽然对波斯和阿巴斯帝国的情况都不太了解,但觉得这是一个控制中亚之地难得机会,高宗李治派王名远入西域中亚,立波斯都督府,设于波斯疾陵城,现在伊朗的扎博勒,后都督府迁至阿富汗,立卑路斯为都督。662年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想利用俾路斯在萨珊帝国正统地位,伺机帮助其复国后,将波斯故地纳入大唐的势力范围。
波斯是个面积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阿巴斯帝国更大,因此唐朝鞭长莫及,而且当时唐朝忙于与吐番的征战,无力顾及波斯的内部争斗,帮其抵御阿巴斯帝国的入侵。所以波斯都督府有名无实,无果而终。后在阿巴斯帝国的军队的不断威逼下,卑路斯又沿着丝绸之路东逃,最终于675年初抵达长安。高宗授予其为右威卫将军,在长安城内为他修建了一座拜火寺。
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终未能复国。其子泥涅师继为波斯王,679年裴行俭率军以册送泥涅师为名,突袭西突厥和吐蕃联军,擒西突厥首领而还。680年唐军送泥涅师至吐火罗,泥涅师在吐火罗地区与阿巴斯人争斗二十余年,兵败还于长安,不久病故于长安,其后人及余部仍在吐火罗地区抗争,里海南岸的陀拔斯单就是萨珊王室的后裔所建。这个王室一直保持独立到765年。这就是大唐与萨珊帝国的一些事情。
老左把王子在地面写得东西以及自己的当年查阅过的一些史料讲给了曾厚朴听,曾厚朴不由得佩服老左的见闻广博。
“这个王子和他的弟弟都是真正的勇士,他们都很坚强,很持着,这样的人真让人敬佩!”老左很有感触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