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升降决战(11)(1/2)
论点就是说,所有提前谋划完善,而后获得必然胜利的战争指挥者,才是古代所称道、所推崇的最“善战”的;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名声,而且也并不在意那些虚名。
真正的善战者,都是在认为必胜情况下才会求战;反之都是先发动战争,然后才会研究获胜的可能性。
这里主要是在提倡,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要盲目地进行战斗(争)。
这也是中国古代兵法的高深之处,什么知彼知己,什么谋定后动,什么上兵伐谋等等。
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方面、综合文化方面非常博大精深。
孙子一派的兵家,哲学上源自道家。
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
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你看,兵法和道家哲学一脉相承。
简单来说,有了哥的运营,a过去就赢了,何必要狗啊莽啊的呢?
善战的最高境界,是因势利导,最终以必胜之势胜已败之敌。
酝酿这个过程的叫战略家,执行这个过程的才是名将。
举些例子。
其一武王伐纣,你要盯着牧野看,也不过是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早在孟津观兵,诸侯会盟时,周已经必胜了。
而商纣南征东夷时,已经必败了。武王没有名将之名。
春秋末年齐攻鲁国。
子贡出使,劝说齐田常窃国,为此游说越国向吴国臣服,然后刺激吴国伐齐,并与晋国争霸;齐国旧贵族与吴国作战损失极大,田常得以篡权;吴国国力空虚被越国乘虚而入。
鲁国得以安全。
这是靠外交战略取胜。然而子贡没有名将之名。
秦国对付楚国,让张仪去楚国,以五百里战略要地的虚名,骗楚国与齐国交恶。
楚王发觉被骗后,怒而兴师,不顾极差的地理位置进攻秦国,结果大败,名将死了一大批,还丢失了汉中。
让楚国陷于必败,但张仪没有名将之名。
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
许多没有名将之名的战略家,或是用外交,或是用间谍,或是靠内政;让本国居于必胜之位,陷敌国于必败之地;但他们却并不用上战场,出奇兵,用阵法,或是带头冲锋,因此都没有名将之名。
然而要论用兵的至善,中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无人超过***。
南昌起义,一堆正规的国民革命军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一步步走向失败。
是毛首先建立了工农红军,以农民为主体力量。又是毛带着几百人的残兵败将,进行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示范了如何建立高度组织化的革命军队。
在一群名将差点把起义正规军打成流寇时,也是毛首先创建了根据地,提出了在湘赣边区,敌人薄弱环节斗争的战略。
教育了未来的名将们,为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