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1/2)
士气的根本作用在于能激发出人们进行意志性行为的潜在的精力、体力与能力,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精力体力发挥出的大小也是与这个人士气的强弱成正比的。
士气强的个人在群体活动中总是能付出较多较大的精力体力,而不知疲倦;相反士气弱的个人即使在群体活动中付出较少的精力体力,他们也可能会感觉到异常的紧张和疲劳。
士气在在实际的指导指挥应用中会影响人们在行为行动的战略、战术、策略、谋略上的选择,群体士气愈高则指挥者在选择策略、谋略等方面的自由度就能愈大。
譬如在战争中士气愈高的军队就越宜担任埋伏、穿插、巷战、运动作战、游击作战等体力精力消耗大,危险性或风险性较高的任务,而士气愈低的军队战役战术行动就大受限制。
士气是一种动机,而由于动机是属于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相互影响转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所以士气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就是士气从产生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这两个不同角度呈现出的心理状态。
士气是意志过程和相应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特征相结合的结果。
士气从不同意志过程触发角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勇气、忍性和操心三种,这是士气的外在表现;而从积极主动性不同的人格个性引发士气心态角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又可分为自觉性、凝聚力和竞争心理三个层次,这是士气的内在表现。
士气产生总公式:
行动信心x行动态度(责权意识)=士气(其中:行动信心值=行动态度值)。
这一公式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
第一、行动信心、行动态度两者强度通过责权意识的激发演变,会导致士气强度的正比例反应;
第二、行动信心强度与行动态度强度之间的反比例对应关系;
第三、在行动信心强度和行动态度强度于职责任务目标上相应相等的情况下,会形成标准的士气。
影响士气各因素表现:
1、士气的根基——信念
(1)信念的心理学概念:
信念是士气作用于行为的根本,而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
信念就其产生过程来讲,实际上是指个体自我对最基本的需求欲望等本能本性的意识。
(2)信念在认识过程上的反映
信念在认识过程上反映为个体基本的信仰与世界观。
人们的信奉信仰必须与其志向相互统一,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具有信念的行为。
人们信奉信仰与行为志向是考察人们信念的重心,但考察一个人的信念,关键是观察其在相应关键时刻所具有的忍耐力、勇气、操心程度,而不能将被考察人在日常的表现状况与其信仰与世界观简单地一致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